“富硒食品” 缺行业标准渐成产业痛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中国是贫硒大国, 由于国人日硒摄入量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赖学佳此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富硒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成为食品行业的“新宠”,但生产富硒食品的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且产成品以初级农副产品居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阻碍了富硒食品行业的发展壮大。
“贫硒大国”
硒的分布极不均衡,我国约有72%地区土壤缺硒。
“东北的黑土地很肥沃吧,可还是贫硒。别的地方也都差不多。”赖学佳在采访伊始,就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东北到西南的大部分地区构成了‘贫硒地带’,华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属于缺硒地区。”
癌症、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被公认为是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赖学佳介绍,硒作为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硒的抗癌作用已得到肯定。体内硒含量低的人群和生活在低硒环境中的人群,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硒不但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还能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被称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赖学佳表示,虽然公众对“硒防癌”的认知度有所提高,但生活在“贫硒地带”的人每日摄硒量依然不足。
据了解,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量为26至32微克,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低限度50微克相距甚远。在追求健康消费的当代消费品市场,食用富硒食品已经势在必行。
“贫硒”产业
近年来,随着“补硒防癌”逐渐被公众认知和接受,富硒食品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热潮。
据国家统计局所属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富硒农产品行业深度研究与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富硒农产品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2.1亿元,到2011年达到138.5亿元,每年以9.3%—13.1%的速度递增,2015年达到200亿元。
富硒产品无疑是食品行业绝对的朝阳产业,然而目前看来行业内部问题依旧突出。关于富硒产业发展,赖学佳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就已经提交了相关议案,今年再次提及,但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对此,赖学佳认为,从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数据来看,该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但仔细分析也能发现该产业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目前生产富硒食品的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且产品以初级农副产品居多,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缺少产品附加值,这都阻碍了富硒食品行业的发展壮大。
据了解,影响富硒产品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标准依旧不明确,监管不力导致的市场依旧鱼龙混杂,国家虽然有相关标准,但是标准制定得相当笼统。
对此,赖学佳指出,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每100克要达到15微克硒,达到了就可以称为富硒,这里面是没有按产品区分的,比如大米、玉米就不分开,达到了含量就是富硒大米、富硒玉米。
可见,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标准制定相对粗放,相关省市也并没有出台地方标准,这就为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与此同时,富硒产品的信誉度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赖学佳认为,我国不仅是“贫硒大国”,同时产业发展也非常“贫乏”。而在天然富硒地区的功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标准化富硒产业技术缺乏;二是富硒地区大小企业鱼龙混杂,缺乏诚信和品质监管;三是富硒地区地方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定位。
从供给侧改革着手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业内人士的推动,富硒食品逐步走上正轨。
据了解,赖学佳去年的提案得到了及时回复,有关部门对硒食品的研究正不断地加强,关于规范标准的建立,回复提到了在预包装食品的标准中,明确了富硒食品的标准,农业部从农副产品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标准,一些地方也成立了富硒产业促进办公室,出台了富硒产品管理办法。
针对当下依然存在的问题,赖学佳建议重视和扶持我国富硒食品产业发展,促进富硒食品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推动农副产品供给侧改革的落地。具体来说,就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建议政府在劳动力、土地、资金、创新机制等方面,给予富硒食品产业一揽子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扶持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
政企联合共同推动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做大做强富硒食品产业的有效保障。目前,在政府、企业联合共同做大富硒食品产业方面,南方黑芝麻集团与湖北荆门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硒食品”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开发多样性富硒产品,主打“富硒、长寿、生态”品牌,形成富硒大米、富硒豆制品、富硒果蔬种植与加工等全产业链,这对于打造富硒食品产业龙头品牌,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富硒产品不标准化的问题,也有人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示范支持。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并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支持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