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养老产业青春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养老产业青春期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产业模式探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祝辉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阎青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老年人消费规模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预计为3.3万亿元,2030年则会增加到8.6万亿元,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目前国内外养老模式划分五花八门,养老概念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总体而言,国内外从产业形态划分,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两大模式。

多种形式并存

“现在我们集团最大的特色就是全,基本已覆盖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养老模式,像太阳宫分部主要是失能老人,三里屯分部主要针对健康老人的日间托管,劲松分部主要是针对失智老人,来广营这块准备是医养结合。”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品牌推广总监丁丽娟告诉记者。

龙振养老服务中心是北京市开展养老服务较早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旗下现有四家养老机构——太阳宫老年公寓、三里屯托老中心、劲松老年家园、来广营国际老年公寓。所涉及服务项目包括机构养老、社区与居家养老、投资和护理等运营管理、技能培训、老年产品推广等。

据记者了解,家庭养老可细分为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钟点托老等三大细化模式。而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延伸,主要通过老年人在家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与政府各取所需的新型养老方式,从而弥补居家空巢老人因子女工作太忙难以照顾周全的缺陷。钟点托老又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延伸,主要是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内开设老年活动室等形式的“托老所”,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休闲等日间托管服务。围绕三大细化模式可以衍生出老年保健器械、上门医疗检测服务、老年健康食品、老年心理咨询等众多相关产业链。

机构养老也是国内外比较常见的一种养老形式。机构养老又可细分为租房入院养老、售房入院养老、基地养老,围绕老年人向养老院等机构缴费的形式展开。其中基地养老主要围绕养老机构的存在形式展开,主要是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围绕机构养老形式可以衍生出养老地产、养老租赁等相关产业链。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有养老院类机构400家左右。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有20多家。这些养老机构的服务和收费标准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收费方式主要包括保险、出租、会员制等形式。费用平均为每月1200元至1500元左右。其中,酒店公寓式养老院服务标准和收费相对较高,标准间房费在4000—6000元左右,护理费在2000—5000元左右。

“因为现在中国老年群体基本上是二八分,80%是在社区,是在自己家里养老,只有不到20%是在养老机构和其他一些养老院、敬老院养老,需求量更大的还是居家养老群体。但是居家养老这些老年人不管是从日常照料,还是健康、医疗方面都有很大一个需求。”北京仁爱老年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营销总监栗刚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道。

四种盈利模式

除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大模式,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速,围绕老年人服务还衍生出较多的新兴模式。

“我们在老年产业这一块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居家养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了。” 栗刚介绍说。

据栗刚介绍,其公司主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针对居家老人开展“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所谓“四位一体”,包括针对老年人日常居家生活的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产品系统、文化娱乐四方面的服务。

据了解,养老产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产品类盈利模式、服务类盈利模式、地产类盈利模式和金融类盈利模式。产品类和服务类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向老年人提供日常或医疗产品和服务盈利。地产类盈利模式主要依靠租售老年人房产或兴建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获利。金融类盈利模式主要通过保险、基金等形式为老年人理财获利。

在四种盈利模式中,地产类盈利模式是较为常见的综合盈利模式。但此种模式具有利润低、周期长等特点。

“像我们企业主抓产品类和服务类盈利模式。地产类模式由于目前房地产不太景气,不太好掌控。我们董事长以前就是做房地产的,现在转型养老产业了。” 栗刚表示。

据栗刚介绍,目前,其所在企业盈利模式主要以社区老年人免费健康监测为切入点和吸引点。通过免费的互联网仪器检测,将老年人的检测数据实时传送给合作医院,从而吸引老年人进入到公司设在各个社区的加盟连锁门店。

当老年人进入门店后,就如同进入超市一样,相关的服务和营销人员可以向老年人推荐远程医疗、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做生意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那么肯定需要手段,现在这个行业的手段都比较单一,我们做的是复合形式,把老年人所需的所有服务都涵盖在内了。” 栗刚表示。

据栗刚介绍,目前其公司自营门店年销售额一般能达到200万,纯利润一般都是40万以上。而其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盈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