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9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指导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国资专家李锦《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访谈录

来源:中国企业报  

指导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国资专家李锦《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访谈录

(上接G02版)让国企更有效率和形成“新三制”

《中国企业报》:国企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请您从现实痛点、历史规律、国际压力三个维度解读一下。

李锦:国企为什么要改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弄清楚对保证国企改革不迷航至关重要。我想说的是,市场化方向与政企分开这个核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症结所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而言有如下标准:产权关系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合理激励。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股份制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得到推广,大量国企改制上市。但当时仅停留在提出“问题”而已,仅仅是一个口号。

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迄今为止关于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文件。

该决定提出: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改革思路被理解为“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即“国退民进”;2.抓大放小,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4.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党政机关同经济实体脱钩;5.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6.对企业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当时解决问题的焦点是抓大放小,国企脱困。很多目标提出来了,因为条件不具备,没有办法解决。

这场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结果是什么?1998—2000年的国企三年改革攻坚,数千万的国企职工下岗、分流、买断,大批国企破产、改制、重组。这一轮改革延续到21世纪初,大部分央企实现了改制上市。改革后,从2003年开始,国企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出现了一个“新国企”。

21世纪第一个10年,在国企改制红利、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化、上市募集大量资金、国企多元化、房地产大牛市和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刺激六次浪潮带动下,国企从亏损累累变成了盈利大户。值得关注的是,在国企丰厚利润影响下,国企改革却出现逆转:政企分开进展很慢,这导致国企固有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卷土重来,腐败重生。

国企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这些痛点是什么?就是《指导意见》上概括的那几条。

具体表现在:

第一,企业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央企始终难以真正市场化。政府作为大股东,必然行使对应的股东权利,参与微观管理过多,不断侵蚀国企的自主决策权。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导致较高的代理成本。理论上“全民”才是央企的真正股东,但在实践中“全民”不得不委托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再委托给国资委,国资委委托给某些官员去行使股东权利。这样一个过长的“代理链条”大大提高代理成本。

第三,国企高管能轻松实现“内部人控制”。有些央企高管领导沦为腐败的温床。这样的案例很多,以中石油窝案最为典型。

第四,体制机制障碍重重。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缺乏活力,缺乏改革的动力。

第五,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化公为私,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此可见,国企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让国企更有效率,更是为了政企分开,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的“新三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由发展的“新国企”向改革与发展并重的“新国企”过渡。

显然,国内国际形势紧迫,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又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指导意见》上讲到,国际竞争与国内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中高速与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双重压力”、“双中高要求”体现了国际国内大背景,显然,不改革不行了。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可见紧迫性,甚至可以称为“国企改革的五年规划”。从设计图向施工图的转变

《中国企业报》:《指导意见》出来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必须抓好落实。您觉得落实会分为几个阶段?

李锦:国有企业改革是2015年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指导意见》出来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必须抓好落实。随着方案的出台,国企改革的目标、步骤、方向、重点都将明朗化,发展实体经济是下半年国内经济发展重头戏,而国企又是实体经济重要载体,可以预计,下半年国企“改革红利”的形成将是保增长的关键一着。《指导意见》出来了,下面是“实施意见”,由设计图转为施工图。

这次《指导意见》是个顶层设计,还有配套文件,接着还有若干实施意见。文件制定阶段后面是试点阶段与推广阶段,“三步走”,一步一步来,急不得。但是,也慢不得,因为有个时间表,到2020年完成《指导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这是个底线,何况,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

《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各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消化吸收中。那么,围绕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如何找到政策落地的着力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和与市场的关系”。围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市场化这一国企改革核心目标,我认为当前国企改革最直接地会反映在8个方面,或者说当前的8个趋势。

1.制定“实施意见”,由设计图转为施工图,各个企业、各个地区都要抓住这个“总把手”。2.政府部门直接经营企业的风刹住了,向管资本过渡,发出的红头文件会减少。3.投资经营公司的试点加快,限制政府的公共管理权力直接介入企业经营,企业出现重新选择投资经营公司的动荡。4.国企对内的改革试点也将进一步扩大与深化,包括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和员工持股试点将扩大。5.国企重组浪潮出现。2014年国企重组步伐比较缓慢,下一步可以预期的是国企兼并重组将会加快。6.混合所有制联姻现象加快。文件中明确,国有企业将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类,在分类基础上混合所有制将提速,商业类国企将进一步向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资本敞开大门,出现双向进入状况。7.企业整体上市将提速,同时还将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8.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加快转移。从资本市场来看,去年7月以来,全社会掀起炒股热,资本市场流动性显著增强,出现“脱实入虚”的情况。从这次股市动荡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然不完善,二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脱离,成为实体经济的“反向晴雨表”。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国企改革,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国企兼并重组将会加快,国企的并购重组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加速,多项政策倾斜将助力国有企业海外布局大踏步推进。《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意味重组大政方针已定,高潮必然出现。从2014年来看国企重组步伐还是比较缓慢,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有140家并购重组690起,比上年811起明显减少,创2010年以来最低。前几天四部委文件《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提出简政放权,找到了阻碍企业兼并重组的症结。可以梳理出四种国企兼并重组类型,在外向型国企重组上,包括“一带一路走出去”和“高端装备走出去”两项战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组;国内方面,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两类重组。通过比较2008—2014年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建材水泥、钢铁有色、煤炭、航运、船舶制造、军工或因产能过剩的问题,或因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生命周期、国家战略等原因,很有可能被纳入整合名单,以期强强联合、化解产能、参与全球竞争。

《指导意见》出台后,地方国企的改革会明显加快。地方国企从2013年开始,效益下降得非常明显。在每年两万多亿的国有企业利润里面,地方国企的比例本来就少,这两年又下降得很厉害。大量的国有企业是地方国企,从数量上来看,地方国企是国企的多数,加起来占70%;从营业收入来看,央企大概占60%,地方国企占40%。三中全会开完以后,各个地方都出台了一些办法,但是等待观望的现象还比较多,创新很不够。现在《指导意见》出来了,都明确了,是放开手脚大干的时候了,当然第一步是落实“一四三战略精神”,提出实施意见。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地方国企的改革任务和央企的改革任务不大一样。地方国企改革要和地方债务的化解、投融资平台的清理、财税体制等很多问题结合起来。而整个国企改革要与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开放、保稳定结合起来,这是企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要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