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机遇:
打造产业集群,撬动万亿投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凌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机遇:打造产业集群,撬动万亿投资
王利博制图
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确定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共31个城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
专家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同时《规划》也给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利好,预计将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资。
5个国家级城市群呼之欲出
国家发改委4月16日公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之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官方披露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目前,第5个国家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规划将于年内上报。未来,随着5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媒体报道,国家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其中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吴维海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国家制定和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助于这些地区和城市充分利用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区域性城市群的打造,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吴维海说。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易鹏也对记者表示,《规划》获批能增强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增长动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打造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发展,有利于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中西部城镇化进程。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城市群国土面积约为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长三角城市群、5个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可谓世界之最。
统计数据显示,该城市群区域内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达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经济仍保持高增长。有数据显示,去年江西、湖北经济增速达到9.7%,湖南也达到了9.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划》同时提出,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0年,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表示,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经济“第四极”。
如何打破壁垒融合发展?
《规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做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以及“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规划》出台,对湘、鄂、赣三省无疑是重大利好,三省表现积极。
江西已经着手编制出台《江西省贯彻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江西实际,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
湖北省认为其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更具“带头”责任。提出了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
湖南省则表示在继续巩固和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同时,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
事实上,融合早已开始,2012年湘鄂赣三省负责人就在武汉聚首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推进工作,并在2013年启动规划编制。
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达成《武汉共识》,2014年通过《长沙宣言》,到2015年的《合肥纲要》。
同时,区域相关一体化工作开始尝试推进,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积金互提互贷。据统计,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中一度包括安徽省,但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联系更倾向长三角地区而纳入长三角经济区域范畴。
在产业发展上,《规划》提出,长江中游城市将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大型钢铁骨干企业为龙头,兼并、重组一批中小钢铁企业,组建若干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打造中部钢铁产业集群;以武汉、长沙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不过,由于湘、鄂、赣三省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且产业重合度较高,因此,三地如何协调发展,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区域大市场成为实现产业集群目标的关键。
易鹏表示,国家层面的规划是有价值的,有利于规划各方的参与、实施、引导,当然对规划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规划毕竟不是解决问题,规划需要落实,通过相互协调、携手共进才是关键。
易鹏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可以通过密集的交通网络发挥协同效应,最终能集体发力。
在吴维海看来,长江中游城市区域聚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出海港口和基础设施连通性有待加强;长江中游缺少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需要尽快构建和培育;长江中游现有产业规模不够,与城市群建设目标有不小的差距;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与发展模式不清晰,有待创新。
对此,吴维海表示,实现长江中游区域内协调发展,要完善和建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
撬动万亿元投资
事实上,目前国家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机遇。
易鹏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会更多地结合“一带一路”,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使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易鹏分析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产业比较优势,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通过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长江中游城市群关键在工农业的发展,这个区域既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有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优势,这里也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交通枢纽中心,市场可以辐射东西地区,而且人口规模大,与东部相比具有劳动成本的优势,与西部比有物流成本优势。”易鹏说。
按照《规划》,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构建起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强化发展轴线功能,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城市群以“两横三纵”作为重点发展轴线,“两横”即长江经济带、沪昆铁路沿线,“三纵”为京广、京九、二广发展通道,通过轴线将各城市发展串联起来。
分析人士表示,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无疑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要任务。
《规划》明确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个快速铁路网建设正在该区域加快推进,杭州经长沙至昆明、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赣州、赣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汉、武汉至西安、怀化经邵阳至衡阳、重庆至郑州等铁路,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有的已经规划或已经开工建设。
有分析人士初步估算,三个省之间共同推进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入,将带来一场投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