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中国制造外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中国制造外边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品牌,百年影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雪

德国品牌,百年影像

如美国作家杰姆逊在《全球化的文化》一书中阐述的那样:“你可以为全球化感到悲哀,也可以对其赞美和支持。”2014年7月,当全世界都在为“德国战车”引发的“德国制造”热陷入反思时,那些发生在中国的德国品牌故事、德国创业者与中国百年的“奇缘故事”,也变得清晰、丰盈起来。 德国士兵的西餐厅和1937年拉贝的西门子背景

“在中国企业家审视灵魂中的‘轻浮’年代里,我们肯定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创业者百年前给中国留下的地下管道工程、桥梁、汽车、家电、餐饮等‘绝世作品’,而是其背后隐藏的强大文化力量。那是‘德国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一位上市公司品牌营销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在天津起士林饭店的大堂里,一幅单薄的画册,向来客们讲述着德国创业家与中国的百年奇缘。

网站上显示:1900年的天津,一位叫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德国二等兵,因其厨艺超凡深得官兵喜爱。在军官眼中,小伙子不但保存着参军前给德皇威廉二世当御用厨师的手艺,还在默默地苦学汉语。

后来,在天津举行酒会的袁世凯点名让起士林出山。事实上,在德国就为中国人服务过的起士林一直等待着这个机会:“把德国西餐文化传到中国”。很喜剧的结果是,一举成名的起士林在“兵期”结束后,与前来探亲的德国妻子,用一百两赏钱在天津投资了第一家德国餐厅“起士林西餐厅”。据资料显示,此后多年,起士林餐厅以其德国品牌的影响力,逐渐承包了津浦铁路沿线的西点供应。

那段岁月里,中国的青岛、武汉、南京等城市,也与德国品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1937年至1938年,日军对南京城进行大屠杀的日子,被称为“活菩萨”、“中国的辛德勒”的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拉贝,以自己时任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的特殊身份,在南京建立了“南京战时安全区”,保护了约25万中国平民。

正是有着这样的历史记录,当西门子公司在2006年10月30日宣布“成立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时,两个国家的人民都给予了真挚的祝愿。

“起士林”写给周恩来的信和西门子富六代的血脉宣言

2004年,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儿子威诺·起士林再次回到天津,看到父母百年前创立的起士林品牌店仍然高贵地存在着,不禁叹为“神奇”。

这位当年在天津出生、长大的孩子,在泪水中回忆着很多人并不知晓的历史碎片:因为战争,起士林和“小舅子股东”巴德回国从军,“起士林店”交给了老板娘和助手经营。当断了3年音讯,突然传来“起士林和巴德战死”的噩耗时,“回国,还是延续家族品牌、实现诚信诺言”成为起士林每一个员工的难题。真实的结局是,一年后,“老板娘”与助手在天津小教堂里举行了德国式婚礼,他们用生命承诺“为德国餐饮品牌坚守”。而命运的玩笑似乎更加残忍,半年后,起士林先生“死而复生”,回到中国。

“口碑不朽”是德国企业家朴素的商业理念。

风云变幻的几十年,德国企业家留下的品牌精神,像种子一样深埋在中国。1970年,已经更名为工农兵餐厅的起士林饭店的员工们怀着对德国企业家起士林的敬仰,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第七天,天津市政府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给职工的回信:同意恢复起士林餐厅老字号,并开设北戴河分店。

当宝马、奥迪等新型奢侈品品牌代表着新世纪的德国精神再次与中国相遇时,西门子、起士林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南京、天津人的精神世界里。

很多与德国企业合作过的中国企业表示:看到“德国战车”,就想明白了“德国制造”何以百年保持品牌灵魂的纯洁度,西门子、奥迪、宝马等品牌,就是专注、精准、务实、团结的“德国战车”缩影。

中国企业家,要学德国企业“骨子里的奢华”。

令中国企业家惊喜的是,从1984年中德艰难谈判后签署的第一个《汽车合营合同》,到2004年建设高铁中国最终选择世界第一的西门子技术,再到2012年中国北汽第一次实现“动部车件”出口德国,戏剧性转化,离不开中国企业学习到了“德国人务实的精神”。

品牌文化,需要一脉相承。

或许,“中国制造”离“德国制造”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看到1925年创立的起士林餐饮品牌和中国百年“狗不理”品牌交相辉映的事实时,中国企业家更加理解了西门子的“富六代”、博士娜塔莉·冯·西门子的表态:“我永远都不可能像我的高曾祖父们那样成功,但是,我的到来为西门子重新注入了被遗忘的家族精神。”犹如吕迪格尔·荣格布鲁特著的《宝马背后的家族》所表达的一样,100年之后,宝马、奔驰、阿尔塔纳这些世界驰名企业的名字,依然都要与匡特当初的文化保持血脉相通。

这样的传奇,继续在中国上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