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中国制造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中国制造深度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制造30年:一次螺旋式重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笛

中国制造30年:一次螺旋式重生

对于唱衰中国制造业的人来说,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制造业7月PMI指数可以看做一个有力的回击。指数不仅比上月实现了0.7个百分点的增长,实现连续5个月的增长,更是达到自2012年5月来的新高。

当然,这还不能被视作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出阴霾、完成转型、可以一路高歌的证据,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并不能寄望于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人力成本的高涨让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逐渐消失,跨国公司加工环节逐渐从中国向其国内和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在包括航天、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端制造行业已经拥有很大的体量,但却并未拥有足够强劲的竞争力,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仍不得不借他人之力。

更为紧迫的是中国制造业将要面临的世界竞争局势。从2009年开始,欧美国家开始倡导再工业化,包括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和方案,制造业在国际经济领域竞争中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再次确立。这也意味着中国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加工—出口”的模式来驱动本国的制造业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这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第一次面临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然面对过许多次的紧急情况,也完成了多次转型升级。

从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主导“三大件”的制造生产,到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制造业的异军突起,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制造业进行的第一次转变。

与民营制造业兴起的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让中国制造业发掘了自身低成本的优势,大量的人力、资源开始汇集,形成了助力中国制造业30年腾飞的“加工—出口”模式雏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外资的涌入和出口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使得“MadeInChina”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2003年后,经历了20多年积累的中国制造业再一次进入一个腾飞期,在制造业结构方面出现了又一次的转型,主导此次中国制造业腾飞的不再仅仅是轻工产品,中国制造的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多家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多起海外并购案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

在这30年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环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型升级须臾不曾停止。中国制造业30年取得的成就并不是有些人所设想的全然得益于整体的环境、国内的人口红利和政策支持,激烈的竞争和转型的痛苦从未缺席。

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好的方法就是寄希望于中国制造业本身的力量———对于已积攒足够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本身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来完成自身的又一次转型升级,迎来再一次的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