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中国制造巅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中国制造巅峰
 

2014年8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一重工胜诉在美国“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的是让客户了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三一重工胜诉在美国“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的是让客户了解”

在7月19日的“三一集团美国风电项目诉讼案媒体说明会”上,三一集团董事向文波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在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这已经是三一集团第3次召开相关内容的发布会了。

向文波这一次笑容的展露可以从微博上看出端倪。在此案未有结果之前,他的微博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更新。

与以往略显沉闷的发布会不同的是,这一次,三一集团终于告赢了奥巴马。该案律师夏廷康在发布会上表示,“从7月15日美国法院宣判的这一刻起,奥巴马的总统令就失效了。”

律师的表述刚刚结束,向文波突然提升了声音,用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向台下的记者们说:“大家听到了吗?总统令失效了!”台下掌声一片。

中国装备业

已占世界三分之一

“中国企业对西方国家首脑的行政行为进行维权,此案是第一次胜利。”夏廷康说。

三一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将此案定性为“尊严胜诉”,并表示:“这是史上第一个中资企业胜诉白宫的法律案件,这是22年来美国总统首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收购交易,这是中国制造业第一次拿起法律武器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说‘不’。”

而在此之前,在美国受到“刁难”的企业中,华为、中兴都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为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三一在此事上大动干戈,源自于三一集团迫切的国际化战略,工程机械必须要走出去。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曾说:“如果不国际化,三一顶多是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三一重工的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08亿元人民币,约占公司全年收入的三成。

这一次的发布会上,向文波情绪确实有些激动,或者可以称之为高兴。他把胜诉视为三一国际化进程中“标志性的胜利”。在向文波看来,起诉的费用与三一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相比,无足轻重。

向文波再次强调了重要的是“尊严胜利”。对正在雄心勃勃推行国际化、进军美国市场的三一来说,如果不撕去这个标签,美国市场之路将蒙上阴影。

其中美国是三一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公开报道称,美国是工程机械制造重点市场,约占全球1/4的市场份额,工程机械年产值约为400亿美元。

尽管去年一年都在为奥巴马案奔波,但向文波仍旧告诉记者,已经把美国作为了国际化总部的基地,去年,三一在美国开始实现了盈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研究员梅新育告诉记者:“三一诉讼案在国内曾有许多负面评价,对我方的实力估计不够,对对手估计过高。但要知道,中国的装备工业已经占全世界装备工业产出的1/3,第二大国德国还不到我们的一半。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要有勇于维护自己权益的自信和精神。”

工程机械行业

整体拥有“全球化战略”

三一在美国给这个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事实上,不仅仅是三一,工程机械行业里的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公司战略时,都把“全球化”作为了主要目标。

制定全球化战略的背景源自于2011年3月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告别了过去的黄金发展期,迎来了需不断探索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内,国内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低迷,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成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机械行业的利润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55.6%降低到2013年的15.6%。

此刻,对全球化的思考不得不摆在企业管理者的桌面上。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现场会上,徐工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锁云指出,未来,徐工集团将始终坚定不移地围绕“千亿元、世界级、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充分借力信息化平台,向全球行业前三强的目标全力发起冲击。

而柳工集团公司在不久前在香港成立了柳工机械香港有限公司。柳工方面这样解读其“全球化战略”:“柳工的‘国际化’不仅仅停留在贸易层面,而是根植于目标市场的全球化运营。”在公司全球化的战略中,不是要建立在“全球共同接受的运营管理标准”,而是要借助“因地制宜和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跨越国籍和文化的鸿沟,为柳工带来更多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和先进经验。

全球化,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普遍行为。在不久前的第15届俄罗斯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参展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153家国内企业。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此次展会上共接待国际客户9000人,洽谈意向采购金额超过1亿美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曾表示:“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客户了解我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