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调查
 

2014年7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彦淖尔:资源城的新烦恼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晓东

巴彦淖尔:资源城的新烦恼

开栏语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地缘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中国的多个县市逐渐形成了名震一方的特色产业区域。但随着技术创新、渠道变革、产业升级的进行,产业集群的优势也在发生变迁:有的旧产业被新产业替代,有的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

产业集群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经历了怎样的历练?成就了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如何找到这样的机遇?企业的成长对产业集群带来了怎样的带动作用?

本报将通过“消失的产业之城”系列报道,寻找其中的答案,为企业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近十年来,美丽的巴彦淖尔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将依靠地缘优势建立起的粮食生产退居次席,这意味着,以农牧业支撑该市经济的格局彻底被打破,巴彦淖尔这个闭塞的内陆城市迅速实现现代工业化,农矿、电等资源产业开始崭露头角。

以当地的联邦制药公司为例,伴随着一吨无侧链青霉素产出,就需要500吨加工水,显然,有着丰富水源的巴彦淖尔成为因环保连遭“驱逐”的联邦制药的首选。但问题是,十年中九次因为环保问题被点名批评、减产限产甚至被关停的企业,选择落户巴彦淖尔,却在给该市带来新的困扰。

商品粮基地让路工业化

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主要位于巴彦淖尔,该地有黄河并引渠灌溉,加之日照充沛,被誉为“塞外粮仓”。就是这个有着商品粮基地诸多标签的地区,近200万人口中,有一半人口从事农牧业,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万亩以上,2003年撤盟建市之前,巴彦淖尔虽是农业大县,却是工业弱县。

“拥有硫、铁、铜、铅、锌、银等矿产资源的巴彦淖尔却顶着工业弱县的帽子。”内蒙古集宁市一位经济学者说,“这种尴尬局面一度伴随着巴彦淖尔三大产业‘一、二、三’顺序排列,200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更是少得可怜。”

广袤的乌拉特草原和乌兰布不再沉寂,众多大型企业雨后春笋般林立巴彦淖尔各地。但值得关注的是,巴彦淖尔各地在对本土高耗能行业进行大力改造,并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耗能行业“一头独大”不利局面逐渐消失的背景下,一些高耗能,产能低下的企业却在大举西进巴彦淖尔。

2004年,巴彦淖尔GDP突破150亿元,农牧业首次退居次席,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工业为主导经济的确立。

“商品粮基地的光环第一次隐退在工业背后。”上述学者告诉记者,这次隐退具有极大意义,这意味着以资源为基础,煤加工等新兴产业在巴彦淖尔即将崛起。

无法摒弃的污染企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巴彦淖尔不可避免遇到与全国各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共同问题———如何解决资源“一头独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型。

而在2013年之前,巴彦淖尔太平、图古日格等氢化企业在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将污染留给当地,而这样的污染企业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考量,大力发展资源工业以提高区域经济,在当时忽略产能低下、高污染产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学者认为,这也是一些大型污染企业长期存在无法彻底摒弃的原因。

在2013年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与大篇幅叙述农业、工业、建筑业、内外贸易有所不同,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公报中仅用不到200字提及。

上述学者告诉记者,在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增速放慢是每个工业城市几乎都要经历的过程,引进产业对此是有效的补充,但全国各地均对落地企业环保作出要求,借此避免走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然而在实施中尚缺一条高压线,以杜绝高耗能企业的进入。

产业政策考验政府智慧

近两年,巴彦淖尔以绿色、环保、节能、循环为主题,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为手段,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因此,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于第二产业中,时刻考验政府决心力度。

《中国企业报》记者经过梳理和不完全统计,去年至2014年1月,巴彦淖尔实施绿化,脱硫增容改造项目等累计投入21.2亿元。

然而,在本土企业成功转型的同时,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果,一方面是引进产业的污染接力,事实上,联邦制药由于污染环境而被多次叫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一次它们选择了广袤的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有关环保人士告诉记者,水资源是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条件。黄河水年均过境流量316亿立方米,年引黄河水量在50亿立方米左右,年可利用中水5—7亿立方米,供水充足,水价低廉。

而联邦制药制造的6-APA,即俗称的无侧链青霉素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形成的产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和热能———每生产一吨青霉素,需要用500吨水,而大量的能耗除一小部分成为原料药结构组成部分外,大部分成为废水、废渣和废气,即俗称的污染“三废”。

联邦制药成为巴彦淖尔水源地被指污染罪魁祸首,而记者就此致电联邦制药时,厂方并未作出回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