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I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IT
 

2014年1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度推广频现欺诈网站监管漏洞待弥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百度推广频现欺诈网站监管漏洞待弥补

近日,福建、广东、山东、河南等省网友购买百度推广列表的第一条网站的华为荣耀3C智能手机,付款之后却再也打不开网站。目前已经确认的受骗人数约399人,最保守估计此案例总受骗金额超过30万元。

刚刚因为标注百度推广欺诈网站被法院判定不正当竞争的360公司副总裁曲晓东指出,百度在庭审中认为付费推广链接不是广告,这就意味着,被360插件屏蔽的不是广告而是正常内容,而且百度推广不受《广告法》约束不用承担推广欺诈网站的连带责任。

争相全额保障

此次关于华为手机的钓鱼网站只是百度推广欺诈的一个缩影,即便使用百度搜索,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遭遇百度推广网站欺诈的案例及其相关的法律咨询。

“从法理上来讲,百度提供的推广是收了费的,既是收费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现实情况看来,很难追究百度推广欺诈网站的法律责任。”北京市立方(广州)律师事务所任勇波对记者说。

不过,在搜索引擎围绕用户体验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百度相继推出并升级了针对推广网站的全额保障服务。网民在使用百度搜索时,如果遭遇搜索推广结果中因为假冒、钓鱼欺诈等网站受到损失,只要提供相关证据,百度将不设上限进行“全额”先行保障。

“百度全额保障计划最关键的一步是,事先登录百度账号,百度才会统计交易过程,并以此作为交易过程。谁会想到搜索之前要登录百度账号呢,又不是必须登录账号才能搜索。”华为手机事件被骗者张先生说,此次被骗用户绝大多数因此未能拿到百度的全额保障。

据悉,其它搜索引擎的类似服务虽然不要求注册账号,也有部分必备条件。例如,360搜索网购先赔则要求用户同时下载360安全卫士,并开启其中的网购先赔服务,但会事先提醒用户;搜狗用户赔付也要求提供各类证明材料,包括交易记录、付款证明等。

一家搜索企业的技术人士对记者表示,搜索公司推出全额保障也是有备而来的,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有效拦截欺诈网站,另一方面保证欺诈发生之后可以追偿,这都需要用户的上网纪录等作为证据,这些限制性条件可能不被用户注意,却是必不可少的。

安全软肋凸显

搜索推广欺诈网站频现还成了安全厂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这甚至追溯到了2009年,还在主打安全产品的360就推出了针对搜索推广的插标,帮助用户识别推广中存在的钓鱼网站并在搜索结果中做出提示。

搜索推广是百度的主要收入来源,指出百度推广是欺诈网站,自然引起了百度的不满。当年,百度便以恶意篡改搜索结果为由对360提起诉讼,但是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时隔数年,法院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就在华为手机事件几天之后,百度诉360插标不正当竞争案二审宣判,认定360属于不正当竞争,同时也提示百度应当注意规避推广中的欺诈网站以保障用户权益。

据悉,百度在起诉时声称,2012年,360卫士的搜索插标功能只针对百度,对Google等搜索结果中出现的相同网站却没有进行插标,而且还逐步引导用户点击安装360安全浏览器,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服务对其浏览器产品进行推广。

“我们承认是做得有些不适当的地方,推荐下载360浏览器给对方留下了口实。”360公司法律总顾问傅彤认为,也有原因在于,由于360后来推出了搜索业务,在法院看来,是百度的竞争对手,这就加重了360恶意针对百度的嫌疑。

目前,百度搜索与金山卫士合作,由金山标注百度推广中存在的欺诈网站。

有互联网行业观察人士认为,360虽然败诉,却改变不了百度推广很容易被钓鱼网站利用的现实以及百度搜索在安全问题上的软肋,近年来,百度也在大力加强百度卫士等安全业务,并通过与第三方安全厂商的合作补齐短板。

呼吁搜索立法

针对百度推广遭到欺诈网站事件,百度相关人士回应称,百度自身已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审查、监察体系,打击网络虚假欺诈,近3年打击2100万个虚假页面。

“如果是公司做推广,资质一般是要求营业执照副本,盖章的网站备案截图,特殊行业会有要求那个行业的许可证之类;如果是个人做推广,则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网站备案截图。”百度推广一位销售经理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知情人士透露,国内搜索的展示广告之所以不叫广告而叫推广,主要是百度成立之初,政策出于保护创新企业的目的,放宽了对搜索接纳广告的限制,甚至允许接纳个人广告。有了百度的先例,其它搜索也都叫推广。

时至今日,当初需要政策保护的初创企业和新兴行业,已经发展成了中国一言九鼎的力量。2012年,百度推广的收入仅次于央视广告。按照当时的增长速度,百度推广将在去年完全超越央视,成为无可争议的广告霸主。

“搜索出现10多年以来,随着搜索推广市场的扩大,与之相关的欺诈等各种问题进一步增加,是时候通过立法对其做出规范了。业内对此有过几次讨论,但是最终都不了了之,至今没有结果。”上述知情人士还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