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中国医药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中国医药报道
 

2013年3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疏于监管部分认证企业“七宗罪”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樊林

疏于监管部分认证企业“七宗罪”

用一位业内分析师的话来概括,目前已通过认证企业GAP基地的发展现状是,大部分企业不太理想,没法自给自足,同时也无法破解原材料成本长期高于收购价的怪现象,如果是中药企业自己投入,基本亏损。这位分析师为记者概括了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企业GAP基地目前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第一宗,应付检查,弄虚作假。不少企业只是花钱检测、编造材料,以应付认证机构的检查。

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是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特点和亮点,也是推进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某些地方,把中药材GAP基地当做向外推介、展示形象的金字招牌,企业为争取中药材基地项目立项,大做表面文章,花钱检测、编造材料,甚至脱离当地实际,把非道地药材的主产地建成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一旦组织实施,因为生态环境不适宜,质量品级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往往是轰轰烈烈干一阵子后,就没有了下文。这种违背科学、不注重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中药材GAP基地自然不会长久,也没有任何实施意义。

第二宗,摊低成本,偷梁换柱。为获得认证而高投入,通过认证后的部分企业却在保留GAP基地的基础上,依然向散户收购原料。

GAP基地的生产效益很低。业内人士指出,“药企生产一个月甚至几天的药品,所销售的利润就比种植中药材一年的利润高。”本身的利润低,如果再加上管理上的断层,农户不好好干活,投入与产出持平甚至亏损就成为可能。“国家对GAP基地建设的要求非常高,当中药企业把GAP基地建成以后,它的生产成本会比相应的市场价格高很多。根据不同的中药材种类,有的高出1/3,有的高出一倍,还有的高出三倍。”

第三宗,偷工减料,揠苗助长。GAP认证要求严格、程序规范对中药材种植在部分地区起到的作用相反。

中药材种植是个农艺的范畴,是因地制宜的艺术。而建设GAP基地的中药企业更多的是划分在工业范畴,“做工业的企业去做农业的事情,不论是管理机制,还是技术人员,都很难上下衔接起来。”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这需要管理层和技术层有一个转型的过程,想要做好,要有一个队伍,但这个队伍的建设时间是比较长的。另外,目前不少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地模式有很多缺点,表现为土地为千家万户所有,由于农户的认识不同,有的农户不愿种,有的农户为增加产量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偷施肥料、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农民各自为政,很难达到统一管理的要求,药材质量的可控、稳定不能保证。

第四宗,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基地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是一项高标准、高投资、高回报的长期性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更不是一哄而起就能建设好的,需要实施主体加强严格的组织管理,保持高效率地运行,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而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基地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建设之始能做到合理规划,对照标准,严格把关。一旦建成,后期管理出现松懈或断档,不能保持对中药材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的监测预报与田间管理。比如在药材的病虫害防治管理上,对按标准应施什么、不应施什么,施多少量,何时施最适宜等问题,缺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这样,就不能有效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关键技术指标控制在国家限定标准以下,保证不了中药材的质量品级。

第五宗,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一些基地或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或埋头发展生产,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前景分析。

发展中药材GAP基地,许多企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生产中药品种所需,实现中药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抓住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内外中药制药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中药材原料。这时,企业应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与品种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什么种什么,保证中药材生产适销对路,取得理想的投资效益,否则达不到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现实中,一些基地或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或埋头发展生产,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前景分析,其结果是品种单一,价贱滞销,企业受损,药农跟着蒙受经济损失。

第六宗,急功近利,不求实际。过分追求“短、平、快”,不考虑当地实情与长期发展规划。

由于中药材的生长周期较长,尤其是一些长线药材品种,GAP基地建设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短期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于是一些地方或企业在选择项目上,过分追求所谓的“短、平、快”,不考虑当地实情与长期发展规划,对一些投入大、收效慢、有风险的品种不感兴趣,即使是道地药材品种,也无意发挥产地的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的GAP基地,而是着眼于当前利益,积极引进短线药材品种,扩大GAP种植规模。这种不结合实际,忽视统筹规划,不注重长短结合,盲目发展GAP基地的思想与做法也是十分错误的。

第七宗,配套不足,意识淡薄。生产技术不规范、药材质量不过关。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指标成分不明确等已成为中药材基地培植中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销售,成为中药产地发展的瓶颈。目前,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缺乏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药材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药材种植单产低、品质差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中药材加工方面,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工艺,规模小,条件简陋,附加值低,这也是造成药材质量不稳定的因素。大多数药农缺乏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他们多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防治中药材病虫害,造成农药的滥用、误用。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采收,导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太低,形成劣品。这些问题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限制着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