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辽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辽宁经济
 

2013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引领辽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华

科技创新引领辽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过去五年,辽宁省科技资源总量实现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

五年来,辽宁省累计攻克重大关键技术600项,开发出世界首台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和新产品200项;1331项成果获省科技奖,11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有效发明专利达1.3万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实现620亿元。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辽宁省科技工作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实施了“四个工程”、加强了“三个建设”,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好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辽宁省科技厅通过多项措施推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实施产学研结合促进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2年,共举办各类成果对接会40余次,签订合作项目220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64亿元,同比增长14.2%。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地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着力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工程,支撑区域经济发展。2012年,辽宁省1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已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30个、孵化器62个,高新区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达到12个;着力实施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工程,加速提升基地内涵和档次。2012年,辽宁省科技厅牵头建设的13个特色产业基地已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180家,建成研发中心153个,孵化器和标准化厂房面积160万平方米。全省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达到18个;着力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工程,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调剂4000万元科技经费进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其中省科技厅与本溪市政府分别投入2500万元,共同设立5000万元本溪生物医药科技投资引导资金,已吸引三个基金管理公司注册入驻,首期将注入资金8亿元,远期将超过70亿元。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新建物联网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总数达28个。辽宁东亚种业等7家企业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30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1个,总数达1030个。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总数达822个。实施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首个通过OECD成员国认证,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9个,科普基地达152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150名和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295名。成功举办“2012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签约项目800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0名;加强科技软环境建设,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去年9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积极落实《若干意见》各项重点任务,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3年,辽宁省科技工作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围绕“实施专项、支持重点,建设一带、打造一区,促进合作、加强转化,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构建体系、营造氛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力争增长20%,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25%以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0亿元。

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牵引抓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重大科技创新产品10个,突破重大关键技术20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求,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80项,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品20项。新建研发设计产业园10个和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20个;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区域。充分发挥沈阳、大连等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辽宁以线带面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围绕增强基地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与“两院十校”的战略合作,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推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引进转化一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线提升工程”,鼓励联盟组建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行动,使企业充分享受国家及省各项创新优惠政策。启动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评选,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