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打造中国钢铁企业合并重组样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华
本钢打造中国钢铁企业合并重组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本钢集团董事长张晓芳
“十一五”和“十二五”这八年,在本钢集团董事长张晓芳率领下,本钢已由一个百年历史的老国企转变成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以世界钢铁前沿技术为目标,本钢加大技术升级改造,世界最宽幅的2300热轧机、东北最大的新一号高炉、大板坯连铸机和炉外精炼以及汽车板和高档家电板冷轧生产线等一大批高精尖项目,相继在本钢落户,使本钢主体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本钢产品结构向高端的调整,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保障。
八年里,本钢形成了大高炉冶炼、高级别管线钢、汽车板一贯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本钢技术中心成为中国钢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产品研发由“跟跑型”向“个性化与自主型”转变,本钢的“双高”产品,成功通过中国船级社、美国通用、泛亚汽车等国际认证,打通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产品畅销国内外。八年来,依托本钢丰富的矿产资源、世界一流的工艺装备和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本钢生产出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已占总产量的85%。产品覆盖了国内外汽车、家电、石油化工等各大领域,国内独家试生产成功的高级别管线钢X100,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热轧带钢。本钢产品已成功为德国大众、宝马、法国雷诺、标致公司等高端汽车厂家供货,连续三年出口保持全国钢企第一。
2008年,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本钢集团董事长张晓芳身临一线,带头跑市场,抓订单,促销售,实现销售合同率100%,使本钢成功战胜了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
2010年,顺应国内外钢铁产业重组的大趋势,刚刚走出金融危机的考验,又迎来一个新的挑战。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位于同城的本钢与北钢,进行合并重组。然而,在同行业怀疑和关注的目光里,本钢打造出了中国钢铁企业合并重组的样板:新本钢用10天的时间完成了采购、销售业务的对接;一个月,完成了新集团五年发展规划;六个月,北台厂区淘汰落后的技改项目启动;八个月,ERP信息化系统覆盖北台厂区,创造了同行业的奇迹。十个月,在本钢技术强力支持下,北营公司成功开发了帘线钢,摘下了精品线材“皇冠”上的“明珠”。
重组后,本钢产能和产量规模占辽宁省的比例,由19%提高至34%,不仅提高了辽宁省钢铁产业集中度,而且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使合并重组的加法算出了乘法效应。
在这艰巨的挑战里,如何真正能把1+1做大、做强,张晓芳说:“真重组就是要实现管理上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人心的融合。最难的是人心,把人心聚在一起,靠的是一份胸怀。”
正是靠着这一份大责任、大胸怀,张晓芳率领着10万职工,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艰难考验里,晋升为千亿企业,而且在全行业的亏损里,实现连续盈利,上缴国家利税年年递增,职工收入更是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010年合并重组后的新本钢,正值世界钢铁格局发生巨变,跌宕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对于钢铁企业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十二五”的新本钢集团,坐拥中国市场,放眼于全球:推进重组深度发展,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实现产品结构大调整。在市场的检验中,高级别管线钢X70、X80等系列产品应用于西气东输二线等十几条重点管线工程;家电板实现了国内知名企业的全覆盖;汽车车轮用钢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十二五”以来,本钢集团以钢铁主业和贸易、金融、房地产、工程技术、事业发展的五大板块,组成“1+5”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多元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2年贸易板块比上年增长5倍,非本钢产品贸易增长2.5倍,使本钢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抢占市场上赢得先机。
2012年本钢集团在钢铁市场的“严冬”挑战里,带着连续三年全国出口第一的成绩单,带着辽宁省第一个晋级省级千亿企业的出色答卷,成功地破除了市场“坚冰”,突破了钢铁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