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探路新工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探路新工业
 

2013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仅仅体现在规模上。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
  “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传统制造业转型高端动力强劲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传统制造业转型高端动力强劲

当前先进技术靠引进、高端产品靠进口依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严酷现实。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刻不容缓”并非危言耸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徐念沙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端机械设备方面,中国还严重依赖于进口,机械加工、精密机床、航空、船舶、发动机等领域的部分设备需要进口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自身加工能力不足,设备能力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胡成中坦言,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弱,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由于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等成本上升,较前几年成本增长30%以上。而产品价格没变,出现了经营状况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的现象。

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大国地位不仅要保持,还要努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同时也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才匮乏窘境

服装制造业人才匮乏引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罗蒙西服公司总经理金建华不断叹息。

“我是服装制造业的委员,服装制造和意大利、法国有差距,中国目前严重缺乏技工、高级技师,培养中国高级的技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金建华说。

金建华在政协小组讨论会议上讲了一个令全场都笑不出来的“笑话”:连续几年,他所在的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招收设计师,都是中国名牌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硕士生。可他发现,这些年轻人只会画设计图,却裁剪不出一条裤子。“考了文凭,却没有技术!”此话一出立即引发热议,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技工荒”已蔓延到制造业各个环节,破解这一难题刻不容缓。

在中国,找不到200个能做裁缝又能做衣服的技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易军感同身受:“人人都想上大学,没人愿意当技工。”

河南平高电气公司机加工车间副主任张全民从1990年毕业后当了车工,经过多年的岗位锻炼成为高技能人才。20多年来,他当上了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始终没有离开一线。但他发现,当年从技校毕业的40个同班同学,还在一线工作的也就两三人,大家都不愿意当技术工人。

一组数据折射了我国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不到15%。

“以深圳为例,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仅2000余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量的0.14%。而深圳每年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人,缺口达九成。”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周中枢曾表示,在德国的一家企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陈旧设备,照样可以制造一流产品,因为使用设备的工人有一流的技术。可中国的许多尖端设备,造出的产品质量却差强人意,因为操作工技能水平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在山东钢铁集团济钢炼钢车间炉前,偌大的平台不见一个人影。宽敞整洁的主控室内,几名工人一边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瞭望着外面的转炉,一边操作着眼前的几台电脑。当班的炉前技师李师傅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观察电脑上各项指标参数的变化,点击鼠标或按钮发出操作指令。向转炉投料、吹氧、测温、提枪拉碳,到最后出钢,整个冶炼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

“这都是我们自己摸索着技术,逐步试验,最终成功的。”济钢相关负责人说。但并不是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坦言,当前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遇到的一大困难是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因此急需培育自己的品牌。另外,各大中城市也应该重新定位,虽然他们需要制造业,但是不要把留住制造业作为主要的诉求,而是要立足于发展转型,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建厂。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当前先进技术靠引进、高端产品靠进口依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严酷现实。高端机床、高端发动机、高端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均需要从国外引进。

据了解,高档数控机床90%进口,数控系统95%进口,仪器仪表70%进口。在基础零部件领域,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齿轮箱、2.5MW以上的风电齿轮箱、大型煤机齿轮箱、高速列车制动器、大型盾构机的电液驱动装置等几乎全部进口。虽然在船用柴油机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制造业又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业正在路口上徘徊。(下转第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