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新地位:
切实减少企业财税负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锦
实体经济新地位:切实减少企业财税负担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是一个世界难题,中国和全世界都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大亏。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爆发,是各国到今日仍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根源。新的十年,中国开始克服“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壮大实体经济,巩固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目前,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都已步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阶段,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制造巨擘们也面临困局: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净利润同比下滑82%;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营业利润下滑22%;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及多元化企业中集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67%……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企业向政府反映,国内企业目前税费成本高,税收种类多,税费甚至已经占到企业产出总量的30%甚至更多,虽然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时往往是减费项目落实少,大税种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了经营性收费。与此同时,在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之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旧高企。很多中小企业求贷无门,甚至不得不承受昂贵的民间高利贷。
在实体经济非常萎靡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巨额利润事实上意味着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要大大的增加,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银行业多赚一分钱,等于实体经济多负担一分钱的融资成本,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今年已经在利率的浮动和民间资本准入方面尝试改革,温州金融改革推动半年多,然而,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两次不对称降息加大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被视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声,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力度仍然太小,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改革。银行业绝不肯后退一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博弈几乎已陷入僵局。
实体经济衰退,虚拟经济膨胀,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个跨世纪现象。
从全球来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规模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1.42:1增加到2010年的13:1。而2000年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比为0.9:1,2008年达到3.5:1,近两年更快速增长,2010年两者比例已达9.8:1。2011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和为4387.31亿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到工、农、中、建、交5大银行净利润总和的70%。
内忧外患之下,应如何加速新一个十年的实业兴国之车?
落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需全民参与,戮力同心。首先,国家层面,需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国有与民营实体经济平等的市场进入机制;对于投资实体经济给予政策、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中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其次,地方层面,要优化实体、小微企业行政审批程序;鼓励投资兴办实业,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打造实体经济基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第三,舆论媒体方面,要宣扬发展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披露、监督恶意投机炒作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实体企业应发挥实干精神,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找准立身之本,合理投资,不炒作,不投机。唯有“脱虚向实”,方能铸就实体经济新地位。
中国决策部门正在研究贯彻这一精神并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对投机类投资盈利进行限制,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交易市场,引导社会资金从投机炒作中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