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金融投资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指出,如果民营企业在资金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那么很可能出现资金断裂。因为页岩气投资是渐进的过程,5到8年或者更长时间才会见到效益。

民企抢食页岩气或陷“圈而不探”窘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民企抢食页岩气或陷“圈而不探”窘境

王利博制图

对于进入油气领域掘金的渴求,让民企积蓄了干柴烈火般的投资热情。

近日,国土资源部页岩气第二轮招标刚启动,众多民企就蜂拥而至,与大型央企同台竞标,这是油气领域首次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

据了解,在参与招标的83家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到了1/3。此前曝出参加此次招标的民营企业航民股份、海越股份、永泰股份等悉数到场。

不过,对于民企争相投资页岩气的局面,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风险太大,恐怕民企吃不消。”

由于投资大而收益期长,业内更担心民企会“圈而不探”。

“实力小的企业做不成”

当天的招标开标会共接收到83家企业的152套合格的投标文件,20个区块中最多的接收到13套投标文件,除安徽区块因只收到2套投标文件流标外,其余19个区块均受到热捧,尤以重庆和湖南区块吸引了众多投标。而报出的最高投标价就出自重庆黔江区块,17亿元;湖南龙山和保靖两个区块也分别收到了14亿元和12亿元的报价。

“投标价高并不一定能中标。”10月25日,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开标会湖南组现场,一家民营企业高管如是说。

“此次页岩气探矿权公开招投标,由于区块被切小了,民企对央企的冲击不大,对于企业来说,风险与机会均等。”永泰股份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小民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永泰股份从7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相应工作,希望能在此次招标中有所斩获。

“公司领导相当重视,大家这段时间都在为这次招标做准备。”永泰股份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而这种重视并非永泰股份一家。从现场打电话、发短信向总部汇报情况来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据了解,永泰股份此次将目标投向了贵州和湖南两个区块。而这两个区块正是此次招投标的热点区块。华瀛投标的湖南省龙山区块,共有11家投标主体参加,华瀛报出的勘查总投入费用约为4.5亿元,而大唐华银报出的费用达到了14亿元,这也成为此区块的最高投标价。

随着大唐华银投标价的公布,现场引来一片哗然。“龙山区块,在4亿元到5亿元间比较合理,完全没有必要那么高。”上述高管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但投资页岩气还是需要有实力才行。”

但大企业的实力显而易见。湖北宜化集团矿产资源部李部长表示,“开发一口井单是钻探投入就能达到5000万至6000万元,这还不算土地拆迁等费用,实力小的企业根本做不成。”

浙江某天然气发电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勘查总投入不是一两千万元能够解决的事了,而是上亿元。这与企业投入多少至关重要,投入的多可能就获得的多;反之就少。”

“而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现在只是勘探权招标并不是开采权招标,现在只是勘探不能开采,如果开采还将进行招标。”上述人士说。

激进投资得失难料

按照程序,此次开标后立即进入评标阶段。“届时,专家将进入封闭式评标阶段,估计中标结果将在半个月后公布。”开标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我们希望能缩短评标时间,尽快公布中标结果。”符小民直言。

按要求,本次招标出让的探矿权有效期为3年,年均勘查投入应达到每平方公里3万元人民币及以上(也即1000平方公里的区块3年最低投资为9000万元),钻达目的层的预探井等钻探工程量最低应满足每500平方公里两口。同时,中标人要对其勘查实施方案确定的勘查投入、工作量以及进度等内容做出书面承诺,作为管理机关监督检查的依据之一。

这一要求被看做是低标准,很多企业都符合要求。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刘孙泱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其中的风险,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因为页岩气的勘查具有高风险性,如果勘查工作不到位,那么未来的风险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民营企业在资金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那么很可能出现资金断裂。”刘孙泱坦言,“因为这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两三年可能不一定见效,投入的时间会比较长,5到8年或者更长时间才会见到效益。”

由于这些隐性因子的存在,刘孙泱担心民营企业会“圈而不探”,他希望国家能够有相应的规定,对其加以严格限制。

“很多企业都是第一次进行页岩气勘查,在技术、勘查资质等方面都是外行,作为民营企业,能中标的话就要么和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一起合作勘探要么转让出去。”一位民营企业代表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