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税务部门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公务员,其原因何在,意义为何?这场大规模的扩招,理应成为提升税收人员素质,进一步推动依法治税和税务改革的契机。

税务公考扩招应成税务改革契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税务公考扩招应成税务改革契机

在轰轰烈烈地持续了10天之后,2013年国家公务员报名日前截止。

不过,坊间关于公考的谈论远未停止,反而不断趋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就是,税务部门招录人数大幅增长。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简章显示,税务部门这次共招录8069人,5490个职位,人数相比去年增长1896人,涨幅达31%。

税务部门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公务员,其原因何在,意义为何?这场大规模的扩招,理应成为提升税收人员素质,进一步推动依法治税和税务改革的契机。

作为国家的伴生物,税收与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税也被提上了日程。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一项工作,关键在队伍、在人才,依法治税亦是如此。作为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行使税收征管权力的主体,税务人员处在征管第一线,其数量和素质情况直接影响到依法治税的实施和成效,就此来说,“治税必先治队”。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税收干部队伍建设也是成绩斐然。80年代初期,税务系统大规模扩编时增加的税务干部主要是从社会上招聘和部队复转军人,从大中专院校分配来的并不多。1993年后,税务系统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充实到税务部门,特别是省级以上税务机关,使得税务干部,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税务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仍然偏低,并且存在着与税收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首先,税务人员总体分布不够合理。高学历的税务人员基本上都集中在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在基层征管一线的税务人员文化程度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造成基层税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进一步导致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其次,税务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税务人员的最高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文凭,真正从正规的高等院校毕业的人员所占比重并不高,尤其是学税收专业、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外语专业等与税务系统相适应的对口人员更少,呈现出专业人才比重偏低的问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误解、曲解、肢解法律法规的现象经常发生。再次,税务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税务系统在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扩编,发展至今,逐渐出现了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

种种现象,催生出了税务部门的不少问题。首先,就是税收执法理念的偏差。执法理念影响着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行政执法的宗旨和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然而,由于法治意识不强,部分税务人员把法律赋予其的职权看成了自己的特权。时下不时见诸媒体的关于人情税、关系税、过头税等一系列招致公众不满的问题的报道和此有着极大关系。

其次,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也不容忽视。税收执法的自由裁量权,是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如何适用税法的权力,使征税主体能灵活机动地处理税收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以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然而,一些法制观念不强的税务人员则将其看成了获取个人利益的渠道,使得税收执法成为滋生腐败的新灾区。

改善和提升税收队伍素质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税和税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税收部门公务员招考的大规模扩招则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不容错过的契机。

首先,随着公务员招考政策导向的变化,省级以上部门除特殊情况外,将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大量专业基础扎实、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应届毕业生生将流向税收一线部门,这对改善基层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其次,随着公务员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税务部门招录公务员加大了对专业素质的考核,专业性岗位的招录越来越重视对专业性的强调,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改善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状况。

再次,随着青年大学生、研究生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将有利于缓解税务队伍中日趋明显的老龄化结构。

当然,推进依法治税和税务改革,是一件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只是一次公务员招考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新考录的公务员也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

机会转瞬即逝。正如邓小平所说,抓住它,现在就是好机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