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十八大”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十八大”特别报道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国”“民”进退“四段论”十六大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述评之八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岷

十年“国”“民”进退“四段论”十六大以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述评之八

CNS供图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有”和“民营”两种经济成分从此消彼长到相互融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每一个具体的阶段,不论是“国退民进”,还是“民进国退”,似乎都不缺乏质疑声。

什么该进什么该退,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国人一直在这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心境中纠结、挣扎。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此有着独特的视角:中国企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就像一部交响乐,时而悲怆时而平淡,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国有”和“民营”的一进一退,一起一伏,都是紧密相连,需要人们用心来体味和感悟。没有必要把每个阶段硬割裂开来,非评出个是与非。

国退民进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面临转型,非公有经济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20世纪末,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已经步履蹒跚、积重难返。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更将大量国有企业置入破产的境地。看似万劫不复的国企,只能静待浴火重生。于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承载着激活中国经济的历史使命,呼之欲出。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非公经济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

“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正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半年后,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全会《决定》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一系列在经济布局上的顺势而为构成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体制基础,民营经济的春天瞬间姹紫嫣红。1998年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5853.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22%;实现营业收入532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92%。

这种高歌猛进的国退民进势头一直持续到2003年。此间,在国有企业腾挪出的空间内,民营企业纵情地欢歌。据悉,潘石屹1997年退出万通单飞时,颇为落寞。1998年,房产新政陆续出炉。阳光普照下,他在北京的SOHO商住楼盘柳暗花明,于是,一代房地产大鳄从此诞生。顺势崛起的房地产大佬不止潘石屹一人,杨国强、王健林、许荣茂等等都曾受益于此番的政策调整,并迅速积累下不菲的身价。

作为时代的新宠,民营新贵们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个时代在起飞的同时,也留下许多无奈的印记。曾几何时,分流、下岗成了流行词,下岗工拿着小马扎坐在交通要道上设置路障或者围堵政府大门,成了每个城市都有的灰色风景;曾几何时,国企纷纷被以萝卜价“论堆”卖出,众多国企负责人一夜之间如囊中取物般改头换面成私营企业家……

历史就是如此无情,常常在旧人哭中成就着新人的笑。

国民分进

面对全球竞争,私有化浪潮步伐放缓,国企再次雄起

国有企业的倒闭潮成就了民营企业的盛宴。1998年至2003年,民营企业充分分享了这场“最后的盛宴”。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国退民进”迅猛推进的过程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越来越被人们诟病。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表决,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探索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国资管理体制;二是为了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003年4月,MBO模式被叫停。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英文缩写。经济学者在肯定MBO优势的同时明确指出,在MBO操作中,企业高管们既是国有股卖家又是买家,角色冲突,若监管不力会使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的私有化浪潮步伐放缓,除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持社会稳定这些重要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世界经济背景。2001年,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大举进入。这些有着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资金雄厚的企业,在中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此时的中国经济,除了面对国企的效率低下,更要面对外企的虎视眈眈、民企的孱弱无序。鉴于此,迅速将余下的国有经济存量做大做强,可谓大势所趋。

2002年—2007年,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忍辱负重的国有企业再次雄起。这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从89095亿元上升至158188亿元,年均增长12.2%;利润总额从2633亿元上升至10795亿元,年均增长32.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企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由1998年的0.8%快速提高到2007年的14.1%。

有人将2003年定义为“国进民退”的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要慎下“国进民退”的结论。因为市场竞争之下,任何经济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

李锦认为,2003年应该是“国民分进”的开始。数据显示,2002年,国有工业产值在国民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0%;2007年,为29.5%,下降了近10%。但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烟草制品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上升。由于这些行业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利润迅速增加,惹下口舌也就不足为怪。

国进民退

经济危机下,一大批国企成长为航母级世界企业,成为振兴经济的中坚力量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突然来袭,各国应接不暇。随着中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国进民退”的提法在瞬间被放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2009年2月,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国家相继出台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有企业成为贯彻实施振兴规划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成为振兴规划的最大受益主体。数据显示,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收入囊中。(下转第十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