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区域经济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6月,江苏高淳做东,召开了第三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慢城峰会,这是国内首个以“慢城”为主题的高规格会议。这次会议发布的“慢城宣言”,吹响了中国构建慢城体系的“集结号”。

快享长三角的慢幸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闻笛

快享长三角的慢幸福

适逢难得的超长假期,旅游再次成为了中国社会最热的关键词。然而,很多在这个长假去长三角地区旅游过的朋友却发现,与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相比,这里的旅游节奏要慢得多。与过去走马观花看景点的流水线式的观光游不同,“慢生活”旅游则代表了完全放松、休闲的一种旅游方式。在这里游客有时间也有空间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品味长三角的慢幸福。

从“慢”里要经济效益

长三角旅游业具有客源市场、产业资本、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综合优势,将来完全有条件打造“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圈”。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知道,曾经是不少游客旅游状态的真实写照。难得的假期,不少游客都希望自己能尽量多去几个地方、多看几个景点、多拍一些照片,因此一些一天参观几个甚至十几个景点的一日游在节日期间格外火爆。然而就当游客的脚步越来越快、旅游变得越来越功利时,长三角不少旅游城市却开始为旅行者们构建“慢生活”。

“慢”已经成为了长三角旅游的特色,长三角地区也围绕一个“慢”字下了不少的功夫。就在长假的前后,长三角地区就联合多家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出以乌镇、同里、朱家角、甪直为代表的“长三角十大古镇评选”,江苏昆山、常熟,浙江德清、富阳,上海崇明,安徽黄山徽州区等20个城市成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湖州南浔、徽州潜口为代表的

“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风景区(古镇)”三个“慢”榜单。

长三角旅游业界专家认为,长三角旅游业具有客源市场、产业资本、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综合优势,紧紧抓住“慢”字做文章,将来完全有条件打造“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圈”。

慢旅游是靠开放式、原生态的慢节奏而不是靠“圈围”,更不是靠卖门票。以乌镇为例,近十年来景区的门票价格一直没有调整,占景区总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不少景点,游客在镇里随意走走、看看,都是免费的。取而代之的,是酒店和商贸业务的快速增长。

专业人士分析说,从国内外趋势看,传统的“观光型经济”正在被“体验型经济”取代。游客普遍厌倦了走马观花式的“一日游”,住宿、度假等需求随之升温。为顺应这种趋势,长三角不少景区在保留旧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改造提升,形成了从民俗客栈到高档会所的多层次接待体系。自然、人文资源只是名片,古镇最本质的还是其特有的生活节奏、邻里形态。游客在古镇听着橹音品茗,枕着水声入眠,休闲味十足。景区的消费黏性由此增强,回头客大大增多。

尽管从目前看,“慢生活”的概念尚局限于旅游领域,但长三角的各种尝试已与此异曲同工,其最终指向,是在这一中国经济的黄金区域率先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

迈进“慢时代”

长三角降速发展,不是国家行政命令使然,而是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之后作出的战略抉择。

过去每每谈到长三角,大家总是对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叹为观止,而

“快”,也早已成为长三角最直观的标签:快捷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快速的经济发展。它也是长三角在区域经济竞赛中,一跃成为中国经济马力最为强劲的发动机的不二“秘籍”。

然而,当大家已经对长三角的

“快”感到习以为常,长三角却将频率调整到了“慢频道”。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沪苏浙两省一市不约而同地调低了未来5年的GDP增速目标,长三角由此迈进相对“低速”的增长通道。江苏将其“十二五”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10%左右,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增长目标则均锁定在了8%。这与多年来动辄两位数的增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亦属靠后。

放慢脚步不代表止步不前,在降低经济指标增速的同时,以营造心灵诗意栖居地为要义的“慢生活”逐渐进入各个城市的视野,“宜居”、“品质”成为其新一轮发展中最惹眼的关键词。今年6月,江苏高淳做东,召开了第三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慢城峰会,这是国内首个以“慢城”为主题的高规格会议。这次会议发布的“慢城宣言”,吹响了中国构建慢城体系的“集结号”。它向全社会倡导一种健康、安全、绿色、内敛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呼吁共同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更为和谐的关系,让每个人的内心每一天都能充满因放慢脚步而带来的充实与幸福。

“慢生活并不是简单地把速度降下来,而是对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及快餐化生活方式的反思与纠偏。”长三角旅游研究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院长卞显红教授认为。

显然,长三角的决策者们深刻地意识到,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GDP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却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地方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等方面的进展。GDP保持一定增长固然必要,但增速目标定得过高容易落下片面追求数字政绩的种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典型之例是“先污染后治理”。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长三角降速发展,不是国家行政命令使然,而是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之后作出的战略抉择。

“江苏‘十二五’发展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过程更符合客观实际。”时任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在去年的江苏两会上说。时任浙江省长吕祖善坦承,浙江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上海市长韩正也表示,上海的发展动力正发生着一些深刻变化,“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慢生活”无疑契合了长三角的这一发展新路径。“长三角漂亮的成绩单背后,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公共事件,如食品安全、饮用水源污染、暴雨淹城、动车相撞等,都在警醒着我们是否有必要放慢脚步。而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太多传统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留给自己的休闲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卞显红认为,“慢生活”的出现,使得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回原始悠闲生活的感觉,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

以慢生活的最生动实践慢城为例,“它的精髓不是慢,而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城、文化特色之城、生态环境优美之城和富民之城。”卞显红说。

共建幸福生活城市圈

长三角可以通过城际铁路、水源保护、饮水工程、跨区域公交、一卡通工程、医保定点医院的扩大等具体项目,逐步实现各个领域内的区域合作,推进幸福生活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近一段时间,“你幸福吗”成为最火爆的话题。幸福还是不幸福,究竟有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指标?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近期在西藏拉萨举办的“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上,据其调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幸福之城)依次是:拉萨、太原、合肥、天津、长沙、呼和浩特、石家庄、济南、银川、重庆。至此,在由不同机构发布的“幸福城市”榜单上,合肥已三次上榜。那么,现在生活在合肥的人们,究竟能感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幸福城市”指数呢?

合肥除了巨大的科教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独拥巢湖,四季分明,人们生活舒适度高。除此之外,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民生工程正在有力实施,合肥的发展环境(包括政府效能革命等)日益改善等,都是合肥连续三年荣获十大幸福之城的优势。将关于“幸福城市”的话题总结一下,影响“幸福城市”指数的关键词有:民生工程、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物价、自然环境、政府效能、文化设施等等一长串。但是概括起来,幸福感主要与三个因素关联:物质、情感和环境。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所折射出的也是一种慢生活理念。

今年4月,在浙江台州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二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发布了一份名为《构建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研究》的调研报告。这份历时一年完成的报告,是长三角城市在提升区域内居民幸福感上的首次合作。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胡雅龙说,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核心是解决长三角共同的民生问题,落脚点是推进长三角城市民生一体化建设,目的是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幸福生活城市圈,是指生活在一定城市区域中的人们对城市生活一体化带来的便利感到满意、和谐和满足,主要内容包括民生工程普惠、社会管理合作和文化生活共享。

在此之前,长三角城市在交通卡互通、异地医疗结算、公交跨区域运营、异地养老等方面已先行展开探索,以求带给“长三角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益处。以医保合作为例,2008年以来,上海先后与长三角地区的嘉兴、安吉、杭州、湖州、宁波、南通、常州、镇江、马鞍山、扬州、大丰、连云港等地签订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协议,建立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委托报销协作机制,方便了在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

相比之下,幸福生活城市圈是长三角城市在就业、保障、物价、住房、教育、环境、医疗、文化上的全面系统的合作。“长三角是全国最有条件实施”幸福圈“战略的城市群。”《构建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研究》报告认为。

根据报告,长三角所具有的优势包括,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为幸福生活城市圈的构建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条件;城乡财富分享均衡化、地区发展协调化为居民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区域高速发展的交通,尤其是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成型,为幸福生活城市圈建设创造了“同城效应”;住房问题的改善,使城市底层买不起房的居民幸福感也得到逐步提升。

“构建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是渐进的过程,应以点带面、进行城市试点。”报告表示,长三角可以通过城际铁路、水源保护、饮水工程、跨区域公交、一卡通工程、医保定点医院的扩大等具体项目,逐步实现各个领域内的区域合作,推进幸福生活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