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食品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食品报道
 

2012年9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药加多宝武斗升级戳痛企业脆弱神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广药加多宝武斗升级戳痛企业脆弱神经

通过法院诉讼、在媒体上互相攻讦大打口水仗等“文斗”似乎不够过瘾,广药王老吉和加多宝这两家专门“去火”的凉茶饮料近来一再上演“全武行”。

继一周前在南昌市胜利路步行街上演了斗殴事件后,两家企业员工竟然再次发生刺刀见血,发生严重流血冲突事件,性质也上升到刑事案件。

促销员工武斗升级

继“8·15”南昌全武行事件后,广药和加多宝武斗再升级。

8月28日,在苏州吴中区木渎商城内“暴力”再度升级,双方员工再次因促销活动发生摩擦并互殴。记者从苏州有关方面证实:该事件已经造成多人受伤,一人惨遭毁容。目前,木渎警方也已立案介入调查。

同上次南昌斗殴事件一样,《中国企业报》记者对两家企业采访时,得到不同的版本。广药方面表示,当日,王老吉业务人员在木渎商场布置相关宣传用品,竞争对手加多宝使用美工刀将王老吉的海报及串旗撕毁及划烂,王老吉的业务人员上前阻止。而加多宝其中一名业务人员掏出一把美工刀,将前来劝架的一名王老吉员工脸部给划伤。

广药还表示,对于员工受到人身攻击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将依据法律进行。

而加多宝则表示广药一再歪曲事实,称加多宝1名业务人员作业时,遭到了广药12个人的围攻殴打,还掏出刀具,加多宝人员被迫拿出作业用的工具刀进行正当防卫。

据报道,经法医初步鉴定,事件中受伤者的伤势已构成人体轻伤以上,仍在医院治疗中。而加多宝一员工已被当地警方刑拘。

两家企业斗殴,对双方的信誉都不利,但事情却一再发生,这已是一个月内两家企业第二次上演全武行。

产经观察人士洪仕斌认为,下面员工发生这种武力斗狠丑剧,即使不是授意,亦是得到了高层的默许,双方的武力斗狠已经不是偶然的第一次,而是常规性发生,但高层却没有约束意识,没有采取相关制止措施,不能不被质疑为幕后指使者和推动者,如果法院判决肇事者有罪,加多宝高层也不能推卸相关责任。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不管是否获得高层授意,不管是不是企业官方行为,广药和加多宝的街头冲突,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企业形象。”

企业法律意识欠缺

国内某著名乳品企业品牌策划部负责人吕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在南昌的斗殴事件还属于双方小规模的冲突,属于社会治安事件,那么此次发生在苏州的伤人事件,无论恶劣程度和性质都明显升级。

“一方面,说明广药和加多宝并没有从上次南昌的斗殴事件中吸取教训,没有对员工进行法律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现在凉茶市场竞争激烈,双方都互不相让,尤其在双方面对面的销售终端,本就憋着一肚子火的双方员工,极易因口角和肢体冲突发生恶性斗殴、伤人事件。”吕明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广药和加多宝之间斗殴、伤人等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绝不是偶然,而是商标战、渠道战、口水战的延续。现在谁看对方都不顺眼,都有气,稍一不慎,‘擦枪走火’不可避免。”

吕明对记者说,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双方发生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矛盾反倒不正常,“但关键是双方要把握好尺度,一切都要在法律的范畴内进行,有矛盾有冲突由法律来解决,不然用武力伤害他人的同时,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其实自上次南昌斗殴事件后,双方企业及时吸取教训,要求自己的员工按法律规程办。遗憾的是,双方却将市场竞争演变为恶劣的刑事案件。”吕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这件事充分说明两家企业并没有完全重视法律。尤其是加多宝,没有管住自己的员工行凶,说明在加多宝经营管理层面、在对员工的法律教育方面还非常薄弱。”

吕明表示,法律作为风险的一种控制手段在企业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有用处的,现代企业必须将法律思维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牢牢地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底,让法律为企业的发展护航。

营销专家张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当加多宝员工将刀刺向对方的同时,真正伤害的还是自己,伤害的是加多宝急欲提升的品牌形象。“试想,一个企业的员工为了市场利益,不惜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甚至采取了野蛮的手段,这样的企业产品,消费者用起来怎么能放心?”

张健表示,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现代企业在提升自身技术等“硬实力”的同时,一定要将法律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大法律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从而提升现有经营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法律其实就是一道‘保险栓’,能让企业朝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我认为,让每一名员工都要有法律思维,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也不管发生什么冲突,都要以法律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当然,这就要求平时企业在管理中,通过教育、引导员工,按照法律的规定,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杜绝违规行为,这对于企业构建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员工个人的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张健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