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中的企业破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贾晶晶/文
“包容性增长”中的企业破题
“总感觉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很受限制。”
一位厨具民营企业老板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稍不小心,就会受到处罚,而企业需要的帮助却常常得不到。”他无奈地说:“企业发展很难,很累,真的希望能对民营企业能宽容一点。”
201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包容性发展”的主题,在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掀起了一波浪潮。自2007年“包容性增长”概念之后,这一理念又一次得到升华和概念深化,并传递出一种已然到来的经济转型的信号。
“包容性增长”,在于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而相对于单纯以GDP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原有经济模式,包容性增长正体现出一种富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一种变革的力量,正逐步渗透于企业,未来,“唯经济效益论”的企业发展方式将不再可行,构建更加开放的企业平台,引领行业创新和竞争机制,体现分享、共赢及协作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将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个充满“包容性”的新的游戏规则中,长期束缚企业的一系列发展难题或将就此得到真正的解决。
企业更需要包容
“企业越大,贷款越方便,而企业越小,贷款越困难,但小企业的发展就得靠资金。”北京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厉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都非常小,贷款难始终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企业太小,贷款时可抵押的资产有限,银行担心企业的还款能力,所以不愿意贷款给小企业。”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就是机会均等。对于企业而言就是竞争机会、发展机会的公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GDP高速增长和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很多与之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显现。由于产业政策、竞争机会和扶植力度等方面长期存在差异,致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包容性”的问题。这在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私营经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具备很大优势,“一方面,国企的高层有很广的人脉关系,可以和银行建立很好的联系,另一方面,国企财大气粗,资产抵押不成问题,况且,国企借贷数额很大,动辄几个亿,这也让银行有利可图,有的银行甚至主动找大企业商量贷款问题。”
一组数据足以充分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借贷方面遭遇的“不包容”问题。据了解,近年来,民私营企业等非公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但其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只占不到30%的份额。虽然政府部门曾为扶植中小企业贷款而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中小企业,特别是民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企业没钱,发展就受到了制约。长期以来,很多民营企业只能长期处于竞争乏力的弱势状态,这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名牌大学毕业生,一些高端人才都愿意去大型国企或跨国公司,一是名气大,有面子,二是挣得多,有保障。”厉力表示,“小企业在企业规模和员工工资方面都竞争不过大企业,所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即便招到了,也根本留不住。”
“人才没有优势,一切都没有优势。”厉力说,“很多时候,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有‘一个人奋斗’的感觉。”
虽然国家几度发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措施,表示在一些关键行业对民营企业实现准入,但在实际操作中,阻力依然强大。据悉,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企牢牢占据前10名,在整个500强名单中,国企更是占据了2/3。
“在很多项目上,我们都拼不过国有企业。”厉力说,“国有企业的老板总能掌握最新的、最关键的信息,在任何项目中,都能冲到最前面,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总是显得很被动。”
“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切实有效的扶植力度,需要放松管制、放宽市场准入,这才是包容性发展真正需要的局面。”
此外,中国经济重要推动力量的跨国公司同样希望中国的发展环境能更加开放和包容。“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诚信的社会体系对于企业来讲是基础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正是我所认为的包容性环境。”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高瑞彬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发表了如此的看法。
高瑞彬的观点和加拿大曼德罗矿业公司投资顾问关振强颇为一致。“完善、健全的法律、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明确的管理范围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更加高效的发展空间。”关振强表示。
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包容性”,而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以包容性的姿态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呼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包容性的同时,企业对社会、环境和员工的“包容性”问题也始终备受关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层面出现不包容的现象,都会阻碍产业和行业发展,而这最终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消除竞争机会的不均等
“包容性发展正是为解决中国GDP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瓶颈而提出的一种理念。”日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指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机会。”(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