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4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殡葬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蓉/文

殡葬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一群成功人士为了国家开放殡葬行业和公司成功借壳上市而大为庆祝,举杯欢庆。那一刻,我尤为纠结。”

这是一位中国知名财经记者写在个人微博上的一段感想,回忆的是她2008年初参加一家主业为殡葬业的公司即将成功登陆香港证券市场的晚宴情形。随着近期“高价墓地”和“20年续费”新闻的焦点关注和公众热议,殡葬业,这个原本带有浓厚公共产品服务性质的公益产业,问题焦点也逐渐从体制性垄断暴利转向商业化暴利的范畴。

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矛盾是:当社会公众还在试图从行业、体制、监管等方面向政府呼吁关注殡葬业暴利乱象时,殡葬业早已悄然推行了数年之久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人们发现,需要面对的除了政府主管部门之外,还有一个个坐拥垄断资源和巨额资产的公司。

殡葬业的暴利乱象,已经遭遇社会公众诟病多年,但一直局限于部门垄断利益和不公开透明等体制性缺陷之上,未曾触及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新问题。被忽视的商业化市场化低调运作,加上已有的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公益性质,形成了殡葬业半垄断、半行政、半市场的扭曲状况,也因此而产生了一个盘踞于有限资源之上赚取超额暴利的商业利益链条。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公墓经营主体虽属国有性质,由各地民政部门经营管理,但随着殡葬行业的深入变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不断渗透,国有及民营的殡葬产业和有限资源互相混杂、鱼龙不清的局面也逐渐凸现。除了屡屡发生的私自承包、个体经营或恶性炒作之外,很多殡葬业公司实际上已经走出了非常远的距离,走在体制改革的前面。

在殡葬业,曾有过私募股权基金的试水,2009年8月,云南宏福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向社会募集首期规模2亿元的“殡葬基金”,并投资于殡葬相关产业。初期即成功募集1.2亿元投资资金,后来因受多方影响才半途中断;目前香港及内地涉及殡葬业务的上市公司就有仁智国际、中民安园、中国生命、中福控股及问博控股等多家企业,其中仁智国际早在2001年就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至今已经10年之久,而中民安园更是一家具有内地官方背景的以殡葬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并且,围绕着殡葬产业和垄断性资源,这些上市公司早已上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去年就曾发生原本是电子和贸易业上市公司的金科数码斥资进军内地殡葬业,和内地上市公司中服实业合作投资上海福寿园墓地的资本运作案例。为此,金科数码不惜更名为中福控股,而福寿园资产,也已顺利登陆香港股市。

而实际上,在殡葬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下,进行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也不失为改革殡葬体制的一条正确道路。提升殡葬业的公共产品本质,还原其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和为殡葬业探索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在本质上是并不矛盾的。在一个真正运行有序的市场环境里,健全的商业化运作,反而能够带来价格透明、利润合理、竞争有序的公用产品市场。这一点,也是符合目前水、电、通信等公用资源的市场化总体改革方向。

但需要警惕的是,资本的进入,不应当成为利益垄断的分赃机遇。商业化和市场化,首先需要明确区分的就是政府和企业的相关权益和职责。政府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加强管理和统筹,监督市场价格的透明和服务水准,完善整体价格标准;企业要合理控制成本,并扩大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合理利润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借市场化改革体制弊病、借企业运作杜绝利益输送链条,辅以有效的监督管理,才是殡葬业的正确改革方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