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理论·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理论·人物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解社会世界本质的新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安篪

有关社会世界的本质一直是社会科学哲学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社会世界不仅由个体构成,还包括各种社会实体和结构,比如规范、角色、制度和集体意向等,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现象不仅涉及个体行为,而且涉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文化规范和集体信念等。因此,理解社会世界本质就是要理解社会世界中社会实体的构成、存在方式及其与个体行为的关系。是什么构成了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否具有心智?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形成的来源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又是如何被个体的信念、态度所塑造?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正是哲学家对社会世界本质进行探索与理解的基本过程。不过,随着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一系列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出现,人们对相关社会实体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研究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分析,转变为以科学发现作为哲学论证的依据,形成了一条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来理解社会实体的自然主义研究路径。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社会实体”通常指的是构成社会世界的一些基本单元,比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等。这些实体通常被视为超越了个体存在,其特性和影响往往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得以展现。因此,社会实体的存在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互动,需要将社会实体置于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中,来把握其特征与本质。基于对社会实体的这样一种认识,目前,人们立足于认知科学理论,主要围绕如下三个论题进行对社会世界的有益探索。

第一,基于联结主义网络的群体认知模型。从当前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哲学家主要是借鉴神经科学中的联结主义网络,从认知视角探讨社会群体是否具有诸如信念和意向之类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心智或认知能力等问题。联结主义网络是一种计算模型,主要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认知过程,为人们理解如何在群体中实现信息传递和知识整合提供理论框架。人们在使用联结主义网络探索群体认知时,主要致力于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使用该模型的分布式特征和并行处理能力,来模拟群体成员如何协作完成认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被建模为神经网络中的“子网络”,而子网络之间的连接代表了群体中个体的信息传递。不同个体的认知状态和信息输入在群体中相互作用,通过连接强度的动态调整来模拟信息的整合过程。因此,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强度和网络连接方式会影响群体认知的形成。

二是将联结主义网络用于模拟群体中个体意见的整合过程。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体以各种方式相互连接,同时这些连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每个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息以及他人影响来调整“权重”,逐渐达成认识上一致。

第二,社会制度形成的认知机制。从社会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社会制度被理解为一种基于集体信念和社会规范的实在,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参与得以维持。因此,个体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接受和参与社会制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制度又以各种方式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认知。

一方面,个体对社会制度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对社会事实的认知过程。塞尔(John Searle)提出了“制度性事实”的概念,认为诸如货币、法律、婚姻等社会制度都属于制度性事实,这表明它们的存在依赖于集体信念和共识,是通过集体意向性而构建的。个体通过认知过程理解并接受这些制度性事实,尽管这些制度性事实本质上是基于共同的信息和共识,但个体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正是通过认知过程,个体将抽象的制度概念转化为行为规范。这种转化是通过日常互动逐步实现的,使制度成为一种具有“实在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社会制度通过制度性知识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例如,教育制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逐渐成为个体认知的组成部分,使个体自愿遵守制度规范。社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性知识塑造了个体对社会实在的理解,使他们以一致的方式看待过去和未来。

基于此,社会制度不再仅仅被视为外在的规则系统,而是内在心理结构和集体认知的产物,根植于个体和群体的认知过程中。社会制度依赖于信念系统和认知结构,它们在个体和群体中通过内化、互动和适应过程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三,社会规范来源的认知心理学解释。认知心理学可以为社会规范来源的解释提供有力支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上接受、内化和传播社会规范。目前,该论题主要是借助认知心理学中以“图式”和“脚本”为要素的认知机制,来探索社会规范如何通过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得以维持和强化。

综上所述,通过认知科学的视角,社会世界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其中个体的认知机制与群体、制度、规范共同作用,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实在。这种视角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而且有助于理解社会互动的复杂性,为形成社会知识、改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社会科学中的解释与规范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BZX046)课题组成员 安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