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积极信号 明晰2024经济重点发力方向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专家表示,从宏观政策上看,会议提出了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明确了“稳”和“进”、“立”和“破”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目标与方向。这表明“全力拼经济”已经成为举国高度共识,2024年的政策取向将更加积极。

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会议要求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意味着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将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加力”到今年的“适度加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没有变化。强调“适度”,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修复,财政增收有基础,财政政策过度扩张力度的必要性有所下降,同时也为宏观调控留下了更多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使用,考虑到债券发行、资金拨付、项目端申报等均需要时间,形成实际投资支出将在明年。

“‘提质增效’则是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这是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目的在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温彬指出。

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卢锋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特点表现为,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中较为重视采用结构性工具,在价格和数量性干预手段中主要采用数量性手段。货币政策更加重视市场经济规律,或需更充分利用总量工具和价格手段尤其是利率工具。

“我觉得明年在货币政策领域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机会,当前美国通胀回落快于预期,从最新的数据看,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可能稳中有降。这样对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中降息、降准或者使用公开市场操作都会提供较大空间。”卢锋称。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单独提出要考量“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说明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全面考虑发展基本面、宏观经济增长形态、供需形势、价格水平、市场预期,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

产业方面: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会议首次把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了紧密结合,实际上就是要明确我们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当中,最基本的动力要来自创新。

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认为,从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潜力和基础来看,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产业对于开辟新的领域和赛道、塑造新的动能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实现“以进促稳”战略的关键所在。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以进促稳”的一道必答题。对此,胡拥军分析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首先,未来产业将引领新需求,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其次,未来产业将创造新动力,能够引导各类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最后,未来产业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帮助人们不断突破认知和物理的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为人类开辟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扩内需方面: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专家表示,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去年会议提出的“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相比,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对消费领域讲得尤为具体,可以认为消费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也会反过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等,由此来实现供需匹配、良性循环。

卢锋认为,当前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还面临一些阻碍,今年消费确实在复苏,但恢复的程度与速度还不够,比如今年国内旅游预计恢复至疫情前九成。与此同时,疫情对消费的限制并没有随着疫情结束而立刻完全消除,还存在一些滞后性的影响。特别是资产价格下降导致财富缩水,居民就会倾向更多储蓄。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

会议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张军扩指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既是短期稳预期强信心增活力的最基本保障,也是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发展动力的最重要举措。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下阶段的重要任务,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地方债务持续增长的问题。可以预期,未来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持续扩张;中央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负担;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不断规范转移支付尤其是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等。

防风险方面: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汇管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上述三大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必须统筹这三大风险化解,根本原则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经营以及政府税收都会得到改善,有助于风险的自然解决。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会议提出的解决思路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房地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房地产行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要得到保障,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这是行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此外,房地产行业未来也应切实重视“三大工程”,不应只关注商品房建设,而应寻求多元业务发展。未来房地产行业要结合国家战略,找到自己有效发展的新模式,比如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

农业方面: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会议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霞表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放在粮食安全之前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农民生产、生活、生态工作的高度关注,只有让农民守家在地,在农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民才能愿意留在农村努力从事粮食生产,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胡冰川表示,会议更加强调科技和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更好地适配。这意味着政府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为驱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社会方面: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会议强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恢复经济的关键阶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总方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必要原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表示,在新形势下,就业难题,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以及扩大内需面临的问题等更加凸显了民生工作的重要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民生连着内需,既拉动消费又促进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近年来,消费市场产生波动,消费信心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2023年,消费需求不足和创新不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消费需求不足,关键是提振信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陈辉称。

(本报记者赵玲玲综合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