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两会长镜头·绿色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两会长镜头·绿色生态
 

2022年3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河池市世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云波:

在垃圾分类行业掀起“绿色革命”

来源:中国企业报  

随着年处理20万吨厨余垃圾项目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顺利建成和正式运营投产,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制成高级有机肥、提炼航空用油、生产无烟清洁炭已成为现实。这不仅在广西是第一次,也将在全国的垃圾分类行业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一是造福家乡,破解厨余垃圾处理难题。

说起厨余垃圾的处理,几乎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有的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进入垃圾处理场,压缩后再投入焚烧炉进行高温焚烧;有的则直接排入下水道,极易造成水质污染;还有的不法商贩将“潲水”偷偷销售到养殖场,或者将“潲水油”非法收集、加工、销售流入餐饮市场。

的确,厨余垃圾不但脏臭乱,而且固液、油水不能有效分离,资源无法转化,产生的废水还会污染地上地下环境,严重阻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程。

为了破解厨余垃圾处理难题,世恩公司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多年反复研究试验,创新应用油水萃取、物料破碎和消毒除臭清洁等技术,终于掌握了可形成“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全产业链生态圈”的核心技术,找到了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

怎样让这项技术得到切实应用呢?世恩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家乡广西河池宜州。近年来河池旅游业和餐饮行业风生水起,也带来了厨余垃圾的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仅河池中心城区的金城江区和宜州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大约在200吨左右。

在河池市宜州区市政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世恩公司与宜州区领导一拍即合。2020年11月,公司的年处理20万吨厨余垃圾项目落户宜州。

目前公司是河池市境内唯一一家以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处理厨余垃圾的企业,日处理垃圾200吨,占全市日产厨余垃圾总量的20%左右。

二是闯五关,厨余垃圾实现神奇蝶变。

厨余垃圾摇身变成市场上抢手的宝贝需要闯过五关。它被专用密封运输车运送到世恩公司后,第一关先要进行计重,经过收集池,进入输送系统分拣;第二关进入粉碎系统;第三关进入挤干系统,进行油水分离;第四关进入除臭系统,进行生化处理;第五关利用黑水虻幼虫,将垃圾进行生物转化。

这套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全部由公司自主研发,可实现无异味、无废水、零排放。其中,通过油水分离等工艺处理后,产生的油脂可以提炼为航空用油;臭熏熏的厨余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碳粉经过二次技术处理后,可生产机制无烟清洁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蛋白黑水虻幼虫。该幼虫个体大小与蜜蜂差不多,以厨余垃圾、禽畜粪便作为主要食物,被誉为“大自然的清洁工”,由于可作为高蛋白质饲料原料,产出的粪便是一种高级有机肥,幼虫烘烤制作成虫干,可作高档颗粒饲料,利用价值高,又被称为“凤凰虫”。

世恩公司技术团队通过大量实践,对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工厂化无害化大批量处理,加工生产成专门饲养黑水虻的饲料,再投喂黑水虻。据试验测算,不仅饲料转化率比原始投养提高40%,而且回收的幼虫质量更高,这一技术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养殖黑水虻服务厨余垃圾绿色环保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开辟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也为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做大“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全产业链生态圈”。

厨余垃圾处理属于环保行业中的新兴业务领域,不同于其他的机器生产加工行业,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所面对的加工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厨余垃圾处理要实现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需要多种设备和工艺技术相结合。此外,垃圾分类和规范化、无害化处理的相关政策能否落地,也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

公司目前采用的“设备+生物”处理厨余垃圾,是业内公认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厨余垃圾处理方法之一。我们不仅要将这一“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全产业链生态圈”打造成为行业航母,还要为绿色发展探新路贡献力量。下一步,公司还将结合河池市宜州区作为“中国蚕桑之乡”的优势,结合当地的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在厨余垃圾、禽畜粪便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可再生生物材料、生物质能源转化等方面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技术创新上有更多新突破,为绿色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提供更多新动能。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已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进而产生的厨余垃圾规范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市场也有着非常大的空间。

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的建议是:希望各级部门尤其是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居民的分类意识进行普及教育,运用科技手段、做大“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全产业链生态圈”,让厨余垃圾确实做到变废为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