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文化 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文化 科技
 

2022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实践互为印证,推动国学传承发展

——专访深圳顺牌文化创始人李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洁

出身于书香门第,毕生以传承国学为己任,深圳顺牌文化创始人李爽,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国学学习与实践,开拓出了一条国学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之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财富,为时代发展写下注脚,为国际竞争提供助力,成为他和顺牌文化坚强发展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名国学传承者,如何看待国学未来发展之路?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对李爽进行了专访,与其共同探讨国学传承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报》:国学内容博大精深。作为资深学者,您能否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谈一谈国学在当今现实环境下的传承要点是什么?

李爽:对于国学文化的传承要点,我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

首先是学习时机的选择。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国学要大量背诵国学经典著作和篇章。尤其是在人的幼年时期,所谓幼学如漆,就是告诉我们,孩童时代读书背书有两大优势:一是处于孩童时代的人,就像一张白纸,接受到的东西能够很容易地渗透进人的记忆深处,并长期保存,有利于书籍的背诵;二是小孩子心思单纯,接触的社会面狭窄,更有利于心无旁骛地专心阅读与背诵知识。因此,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大量诵读背诵经典国学内容,会事半功倍地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这点需要引起广大父母的注意。

其次是学习内容的选择。中华国学文化传承两千余年,从先秦经典到诸子百家,从六朝骈文到唐诗宋词,种类繁多,卷帙浩繁。如何选择其中最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我个人的体会是,从各个时代的文化主流中选取其中最经典的一部分学习即可。因为一般情况下,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经典内容传播更广泛,今后在社会活动中运用到的机会更多。而对各类文学形式的广泛了解,则可以使人触类旁通,互为印证,扩大知识面,提升理解力,从而保障我们的学习效果。

《中国企业报》:所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您认为学习国学对于一个人的帮助有多大?国学文化传承发展对于未来国际化竞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爽:国学对人的帮助,最直接的就是对心志的提升。结合上面谈到的学习时机,一个孩子,读或者背杜甫的诗,是无法真切明白什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但是孩子终究会长大,会面对挫折,会有各种人生境遇。当他面临困境的时候,如果没有学过国学,可能就会手足无措。如果他年幼的时候背过这句诗,在相同的情境下,自然会感受到诗文中柳暗花明之意。他能明白人生境遇就像季节轮换,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唯有日夜奔涌的江河,从不曾停下脚步。他能从中汲取力量,焕发斗志。这是国学文化对个人成长最大的帮助。

纵观历史可以得知,国际化竞争的基础和核心,便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输出,对未来国家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深远作用。因为文化指向的是人的本心,改变的是国家的个体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并传承发展好我们的国学文化,它是未来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

《中国企业报》:对于国学文化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李爽:国学文化的传承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伟大复兴事业是否能够得到顺利实现,我们不但亲身践行传承创新国学文化,用国学智慧帮助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更是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便在媒体上发出呼吁,希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教材中国学文化的占比,希望教育部门考虑统筹推进国学文化体系建设,实现国学教育职业化发展,开展国学资质认证,净化国内国学教育市场,为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舆论环境和现实环境,全面推进国学文化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

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理清国学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脉络,促进国学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国学是民族的根,代表着我们骨子里最深层次和最普遍的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在其中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学文化也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唯有多方实践,上下求索,不断促进国学文化传承创新,才能不负时代重托,这是我们这一代国学文化传承人需要肩负的最重大的历史责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