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建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建言
 

2022年3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提交7份涉及环保民生提案

中国节能:绿色产业加速跑 民生福祉成倍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岩

宋鑫

张北的风,亮了北京的灯。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节能”)所属风电公司提供绿色电能1511万千瓦时,占冬奥会绿电总交易电量的13.5%;供暖季,中国节能提取江河湖海中的热量为居民供暖、焚烧生活垃圾产出绿色电力,扛起绿色能源保供责任……细数中国节能在实施国家系列重大战略中,推动“双碳”战略、“长江大保护”战略,积极发挥国家队、主力军、顶梁柱作用,持续担当作为,践行央企使命。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提交7份提案,涉及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绿化带生态化节能环保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祭奠焚烧等相关话题。

宋鑫表示,作为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坚持坚定用红色基因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央企铁军,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持续贡献中国节能力量。

国企改革加速跑 企业发展活力深度激发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中国节能在坚决完成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难点攻坚突破,切实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效益。

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中的关键一环,为了扭住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中国节能在系统内532家子分公司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真正做到凭能力任职务,靠成绩定去留。2021年以来,中国节能系统内公开招聘人数达4869人,公开招聘比例接近100%,进一步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

“2021年,中国节能全面启动总部机构编制优化调整及岗位公开竞聘,涉及7个总部部门副主任岗位和43个处室负责人岗位。原处室负责人‘全体起立’参加竞聘,这是集团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公开竞聘。”宋鑫介绍说,“2021年中国节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率达93.26%,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实现全覆盖,优于央企平均水平。”

敢于啃改革“硬骨头”,勇涉改革“深水区”,深度激发了企业活力,也带来了更好的业绩。

2021年,中国节能各主业板块规模与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8.6%和49.5%,净利润超年度考核目标56%,旗下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0亿元,整体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双碳”工作稳推进 “施工图”逐步明晰

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面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的压力,中国节能该如何发力?

“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不遗余力地开展实施路径研究,更要与先行先试相结合,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宋鑫介绍说,2021年,中国节能在大力开展全集团碳核查,摸清碳资产家底的基础上,经反复科学论证,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企业自身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同时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事业部、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两级组织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

截至目前,中国节能累计实施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项目超过4000个,企业主业发展和减排降碳实现了“双促进”,其中绿色电力装机容量达1443.6万千瓦,同比增长12.5%;发电量23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2%,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02.4万吨,节约标煤723万吨;处理固体废弃物2129.8万吨,同比增长46.2%,固废日处理能力达到10.4万吨,继续位居行业第一阵营;制水及处理污水32.3亿吨,同比增长82.6%,COD累计消减量45.8万吨,同比增长115%,持续为社会减排降碳作出积极贡献。

宋鑫透露,下一步中国节能将分三个阶段,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大角度做出具体工作部署,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 立体化守护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要素污染问题进行系统治理,是摆在地方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到底怎么干?

据了解,在湖北咸宁,针对当地饱受植被破坏、河湖水污染严重、矿山常年沙尘飞扬等污染之害,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中国节能按照“中医整体观”的系统方法,通过打造“源头控污+系统截污+全面治污+生态修复”综合解决方案,为咸宁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性施工,确保一次修复到位。

从点状治污,到生态提升,如今的咸宁,放眼望去,草木茂盛,生机盎然。“不光是湖北咸宁,我们在沿长江的湖南衡阳、浙江湖州等地,开展环境诊断和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同样发现有水污染治理、岸线整治、山体修复等问题,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宋鑫说,单一治理某一种污染,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统筹解决,才能彻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

除湖北咸宁,中国节能还在赤水河流域、四川合江、新疆塔里木河等多个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宋鑫表示,通过这些试点城市的探索,中国节能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创新综合治理模式。下一步将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则,在更多区域落地实施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切实增加民生福祉。

主体平台作用彰显 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作为中央企业,一直以来,中国节能在国家系列重大战略实施中积极发挥国家队、主力军、顶梁柱作用。

作为北京冬奥会绿色电力保障企业之一,中国节能全力保障冬奥会期间绿色电力,用无限“风”“光”点亮冬奥赛场。据统计,冬奥会期间,中国节能所属风电公司绿脑包风电场、太阳能公司怀来光伏电站为冬奥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提供绿色电能1511万千瓦时,占冬奥会绿电总交易电量的13.5%。

而作为我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中国节能围绕沿江的11个省份布局了一批企业,还单独设立了中节能生态公司,旨在更加聚焦关键工作,持续在“长江大保护”上深耕。

截至目前,中国节能在长江经济带累计实施各类节能环保及绿色发展项目近500项,涉及金额超过1300亿元。特别是在咸宁、衡阳、湖州、毕节4个试点城市开展的咸宁嘉鱼项目、衡阳湘江左岸项目、湖州“太湖首座”、毕节乡镇污水处理项目等先行先试项目均取得重要进展。

宋鑫表示,答好“长江大保护”这一考题,不能只靠企业,还要凝聚各方合力,除了长江经济带不断扩大业务布局外,中国节能还积极发挥平台作用,集聚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不断探索创新系统治理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和多方合作模式,共同谱写“长江大保护”答卷。

依托在承担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中国节能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同样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截至2021年底,中国节能在黄河流域9省区设立各级子企业超过160家;实施各类节能环保项目470余项,涉及金额超过900亿元,重点跟进项目150余项,涉及金额超过700亿元。

“除此之外,中国节能还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落地了一批优质项目,持续贡献央企力量。”宋鑫表示。

创新步伐加快 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是企业强身之本、动力之源。

据了解,中国节能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2021年,中国节能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7%,新增省部级研发平台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授权专利406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主编参编国家、省级、行业标准等4项。

为破除“创新孤岛”,中国节能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攻关、共建研发平台、实施技术示范项目等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创新。其中,所属中环装备、中国环保、中节能国祯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项目,成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有力提升了中国节能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同时,更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中国节能围绕筛选出的4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持续攻关,并采取多种手段推动创新技术孵化,切实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创新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中国节能把2022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

宋鑫表示,未来,中国节能将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持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作用,通过主动承担国家攻关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卡脖子”技术研究,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布局一批重大科研任务等实实在在的举措,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细分领域产业链“链长”。

站在建党10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节能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突破,为“十四五”赢得了精彩开局。面向未来,中国节能将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节能智慧、中国节能力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