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乡村振兴产业链链长企业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乡村振兴产业链链长企业案例
 

2021年9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神康:引领康复产业链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康源

王利博制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我国在发挥中医特色带动康复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康复就是无药无创的治疗,有效的治疗技术是健康的保障。 我们将中医经络技术发展为特效的生物电医学(智能中医)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民营医疗机构合作、农村医疗工程实施’三个途径,建立了医疗服务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这些经验和模式能够推广出去,造福百姓。” 北京神康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玲博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神康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智能中医奠基人王玉玲创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已运营16年,形成完善的智能中医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产品研发生产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院、诊所、家庭医院、乡村健康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康复产业链链长企业。

政策利好,智能中医顺势崛起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中医是科学,科学就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王玉玲表示:“中医是科学,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对于新冠肺炎防治的独特疗效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更坚定了我们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的信心。”

作为一名留学英国的西医学博士,王玉玲也坚信中医的科学性,她用西医的逻辑思维方法研究中医。王玉玲认为,中医作用在人体上,人体内一定有中医作用的物质基础,只是这个物质我们看不见。经过多年的研究,王玉玲发现,人体由形态物质与物理物质两类物质组成,这就是传统中医认知的人体物质组成的二元性。依据人体物质组成的二元性,她重新梳理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气血津液、天人合一与人体内物质组成的对应关系,从而创立了中医生物电理论,实现了中医理论上的新突破。她先后出版了《生物电医学与中医》《养生保健科学》和《无创医学指南》等图书。“即将出版《病怎么治疗才有效》《血管弹性与疾病》《智能中医》三本图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医的科学发展与无药无创医学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智能中医技术带来的健康体验。”

无创与疗效:康复产业链延伸的起点

谈起中医发展,王玉玲表示:疗效是中医赢得主流医学地位的根本。中医治疗疾病理论是经络通,百病消。如果能够找到体内的经络,疾病就可以无药而愈。王玉玲研究发现,经络是人体内的生物电,血管弹性可能是生物电。十几年来,北京神康已成功研发了“神康生物电共振治疗仪”,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了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号,并创建了经络生物电治疗技术(神康技术)体系,从经络生物电发展为智能中医,不用号脉诊断、不用找穴位、不用辨证论治、不用开方子熬药等等,而是通过高新技术自动检测经络气血、自动共振经络、自动恢复血管弹性、自动治疗多数疾病,疗效快速、持久。

“智能中医是一个新的医学体系,更是一个新的产业链;而作为康复产业链的链长企业,有责任引领康复产业发展壮大。”王玉玲表示。

2009年,北京神康与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生物电医学技术学院,致力于生物电医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培养生物电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推动生物电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同时,北京神康还举办培训班300多个,迄今为止已培训专业人才5000余人。令人可喜的是,生物电医学已被纳入北大医学部和滨州医学院的选修课,可以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这门新学科的研究之中;生物电医学也被纳入美国医师继续教育课程,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将产业链延伸至国外。

疗效是康复医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基石。为了验证智能中医的疗效,王玉玲于2012年在北京建立了北京神康康复医院,在全国建立了几百家接诊部开展康复产业链的延伸。智能中医技术,简单易学、疗效快速、无药无创,很多疾病可以在家庭治疗,因此,康复产业链链接家庭,即家庭医院。

为了探索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新路子,让农民有病不出村即可得到及时治疗,北京神康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及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山东省莱芜市开展了2次农村医疗工程试点,并于201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的资助,将神康技术进一步落户农村。

最后,王玉玲表示,“近期,我希望能建立一个智能中医科技园区,把教育、培训以及产品的生产、研发、服务都放在一起,希望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到这里参观、学习、体验,希望康复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