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理论
 

2021年8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后备工匠人才 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会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人才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键力量,工匠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应用型高校是后备工匠人才重要的培养摇篮,其后备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后备工匠人才培育主要集中在学生必修的专业知识学习、选修的与专业相关的兴趣知识学习,以及通过第二课堂进行的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实践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决定了后备工匠人才的专业素养,选修与专业和兴趣相关课程的学习,既拓宽了后备工匠人才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又培育发展了工匠后备人才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而第三个方面的学习是直接衔接学校学生与企业工匠之间的桥梁,是培育应用类高校学生工匠精神、植入劳动理念的最重要一环,更是奠定企业后备工匠人才的必经之路。

然而,大多数应用类高校对第三阶段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学校把第二课堂的学习放权给学生自己,只要出具相应实习证明或写出实践报告分数,就认定学生实践课合格;有的学校签署了校外实习基地,要么由老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象征性的看一圈,然后以案例形式集中讨论,表面上看资料很全,实际上实践效果却难以评估;要么由学校安排出整个学期的时间将学生分批送到企业实习,表面上看由企业一线师傅亲自指导,有利于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实际上学生无形中担任了短期免费顶岗劳动力,除了接触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没有课堂思政,没有创新创业,也没有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文化的相关培育。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应用类高校后备工匠人才的培育,甚至会误导学生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后备工匠人才培养的“四主体四阶段五维度”模型(见图1),为提升应用型高校后备工匠人才培养能力和促进工匠精神的弘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四主体”:学校、学生、企业和家庭四方共同参与

1.学校。学校是后备工匠人才集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发掘个人专长、确立人生理想的平台。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功底;通过选修课程拓展,培育个人兴趣爱好并发掘个人专长;通过第二课堂及实践课程学习,拓宽创新创业视野;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思政课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应用型高校的系统课程思政,培育和种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种子。

2.学生(后备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承担起学习的主要责任,这是后备工匠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真正起点。只有在学生自身能够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前提下,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与家庭支持程度等外在因素的作用才得以体现。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功底才能扎实;只有通过课堂参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才能被发现;也只有通过真正领悟,工匠的综合素养才能提升。

3.企业。企业是后备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理念形成的重要基地。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通过提供实习基地为高校学生(后备工匠人才)勾勒创新创业的实体轮廓,通过“企业家进课堂”“校企双重导师制”等形式参与后备工匠人才的培养,将企业的价值观、工匠精神、劳动理念注入学生思想,为日后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做好铺垫,也为学生向后备工匠人才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家庭。家庭是启蒙教育之地,启蒙教育的烙印会影响人们的一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后备工匠人才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劳动价值观念和工匠精神属于“三观”范畴,它们的培育与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教育和支持,并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因此,不论是启蒙教育,还是成长教育或是高等教育,家庭的影响贯穿于后备工匠人才培育和养成的整个过程。

二、“四阶段”:从拓宽视野到提升素质渐次深入

1.“拓宽创业视野”阶段。这是“产学研相结合,学生拓宽创业视野”的起始阶段,在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实践将进入学生的视野。或者以企业家进课堂的形式,或者以课内(分散)实践课的形式,或者以集中实践课的形式。在此阶段,理论课程先行、实践课程紧跟、学生思考、导师指导相结合,将理论的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学生的研学体会有机融合在一起,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生创业思维。

2.“激发创业兴趣”阶段。这是“匹配岗位工作,激发创新创业兴趣”的阶段。学生在校内“沙盘模拟”学习或“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分别模拟担任企业各岗位角色,行使角色职务权利,履行角色职务义务,充分感受不同岗位角色体验。然后,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进一步将学生的兴趣和专长与岗位工作精准匹配,使其角色体验有最大限度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

3.“培育创业能力”阶段。这是“一线师傅传帮带,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阶段。此阶段需要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完成,学生开始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此时企业导师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无论是“短期顶岗”还是“毕业实习”,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进入企业,都需要企业导师(一线师傅)亲自带班进行岗位技能“传、帮、带”,传授工作技能、熏陶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创业能力。

4.“提升创业素质”阶段。“提升创业素质”即“定期岗位技能竞赛,提升创新创业素质”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毕业,大多数应用类高校的学生选择离开学校走向企业工作岗位。企业是提升工作技能的平台、铸造工匠精神的熔炉。 针对后备工匠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所在行业会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在逐级竞赛的过程中,精湛了劳动技能,内化了工匠精神,提升了后备工匠人才的创业素养。

三、“五维度”:从系统角度构建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1.产学研相结合。这一维度的培育贯穿于应用型高校培育的整个过程并延续到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学校、企业、家庭与学生本人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工作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践,经过整个学习阶段的思考与内化,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夯实做一名高素质后备工匠人才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2.岗位师傅示范。这一维度起始于应用类院校学生在校的实践课程,延伸至后备工匠走向工作岗位,并贯穿于早期工作岗位的整个过程。这个维度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企业导师(一线师傅)与员工,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间接助力。在工作岗位上,一线师傅既是导师又是教练,通过对后备工匠人才“手把手教,面对面学”,提升员工岗位工作技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内化工匠精神,培育创业能力。

3.自身工作历练。应用类高校的学生,在掌握好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经过校企双重导师的引路和在校期间先后几年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深入思考,最后走上工作岗位。这一阶段的责任主体在于后备工匠本人。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后备工匠人才的基本知识素养,而实践工作的锤炼则铸就了工匠人才技术与毅力的养成,思想价值观的认同使得工匠精神升华,创新思维的形成则是其创业能力的前奏。

4.定期岗位竞赛。这一维度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和后备工匠本人,家庭的支持和以往的学校教育起到间接影响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定期组织企业内各种比赛,不断锤炼与打磨后备工匠人才,使其能够代表企业先进水平参加行业各类比赛,从同行业优秀工匠身上学习新技能,汲取新营养,直到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一系列比赛锤炼了工匠技能,提高了工匠水平,为国家储备了后备工匠力量,为企业和社会树立实干榜样。

5.综合能力测评。这一维度的培养贯穿于后备工匠人才培育的全过程,是对后备工匠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水平恒量的检测器,也是后备工匠人才综合能力水平提升的助推器。综合能力包括基本专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忍不拔的工作毅力,以及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定期进行综合能力测评,是一个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后备工匠人才养成的必经之路。

四、四主体四阶段五维度:培育企业后备工匠人才

“四主体四阶段五维度”模式作为一种多主体、分阶段、多维度的应用型高校后备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后备工匠人才培养过程要精准精细精致,也强调后备工匠人才培养结果要抓落实、重实效。该模式遵循后备工匠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原则,从入学教育入手,依次通过培育兴趣、开阔视野和提升素质各阶段,最终落脚于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该模式立足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后备工匠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这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和后备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思路。

张会荣,山东管理学院副教授、齐鲁工匠研究院研究员、组织创新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基于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Z2019066)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