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理论
 

2021年8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郭振英

2021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件大事。中国将根据实际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最大努力和贡献,愿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全球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4月,联合国主持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新的规划,也为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其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C之内,并力争在1.5°C之内。气候学家认为,现在地球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有所上升,大体在1摄氏度左右,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摄氏度,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就会失去控制,陷入危险中。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创伤。集中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打破了地球生态平衡,成为各种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传染病风险增加,生物物种减少,荒漠化和石漠化加剧,海平面升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按照《巴黎协定》规定的原则和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用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比欧美国家平均用时50—70年要短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不仅在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就,而且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推动全球气候谈判,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继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土绿化,发展绿色植物,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直接关系到碳中和的进程。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公斤的氧气。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多体制、多途径、多方式植树造林,加强三北等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稳步开展城乡绿化行动,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持续增长,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消碳能力。现在,我国累积造林面积大体占到世界人工造林的30%以上,成为全球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2020年与1981年我国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起始年相比,中国森林面积增长51.53%,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增长32.72%,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6.21个百分点,提高到18.21%。其中,“十三五”期间,国土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平均造林面积远超39年的平均数,尤其是黄河流域林地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成为我国森林面积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种草改良草原,保护修复湿地。2014—2019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6683.8万亩。

二、继续推进节能减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抓紧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增加,地表温度还会升高。因此,各国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国来说,直接关系到2030年碳达峰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积极发展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既保证了经济稳步增长,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具体说,主要措施是: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服务业比重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4%,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使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比2012年降低24.4%,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7亿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现已形成以非石化能源为主增长,以煤、油、气为基础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2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4%,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占比相对下降。如今,我国水电、风电、光电均居世界首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将设立总规模5000亿元专项贷款,重点支持风电、光电、水电、跨区域输变电、煤层气开采等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造,采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化石能源清洁化。2019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07克/千瓦时,与2009年的340克/千瓦时相比,下降33克/千瓦时。四是大力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照明;在公共场所、机关、事业单位推广智能用电技术;在广大农村推广天然气替代植物秸秆做饭和煤炭取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继续推进水土保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国国土面积大,跨越多个气温带,由于受气候变化和滥垦、滥牧、滥采等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93%。我国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一是在西南石漠化地区实施封禁措施,修复草原,退耕还林还草;北方防沙带,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在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三是在东北黑土区,大力推进侵蚀沟(土地上的沟壑)治理,推广耕地轮休技术,加强土地保护。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2020年度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27万平方公里,与上世纪80年代监测最高值相比减少了97.76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和石漠化面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双减少”,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大约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四、继续推进物种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一些珍稀特有物种濒危。科学界证实,现在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常常还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在青藏高原、秦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1.18万个,有效保护了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90%的植被类型。二是建立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变化趋势,适时采取措施。三是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四是完善珍稀动植物保存繁育体系,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五是对外来物种加强监测预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四川保护区,野生大熊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现在的1864只。我国将于今年10月,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

五、继续推进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现在污染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国家累积排放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现在人均造成的污染仍远超其他国家。有些国家违反国际法,仍在往海洋倾倒污染物和废水,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威胁。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了工作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一是在大气治理方面,开展了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2020年,全国受测控的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二是在水治理方面,出台江河湖海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努力保障水质达标。2020年,全国地表水受测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4.5%,再创新高。三是在土壤治理方面,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增加有机肥,防止土地退化。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四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进一步显现。

六、继续推进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国秉持建立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主持正义,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气候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在历次联合国主持召开的气候问题大会上,提出中国方案,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有力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他们实现低碳转型。党的十八大以后,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机制和“南南合作发展基金”,帮助进行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领域研究和治理。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严峻的、长期的,各国应遵循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努力落实《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勠力同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特聘副会长,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