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产业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产业经济
 

2021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实“五个重要”战略定位 临港新片区着力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邢侠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要”战略定位与目标要求为统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实行国际最高标准、最富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推出一系列具备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通过精准发力,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放管服”改革,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打出系列“组合拳”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充分运用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发布“1+9+X”实施方案,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复制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加速跑出“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加强营商环境顶层设计。如今,这种大胆创新正在走出“临港速度”。

临港新片区放权赋能的力度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位居前列,采用统筹行使市、区、镇三级经济管理事权,分两批承接市、区两级1170项行政事权的方法,提升行政效率。此外,临港成立新片区管委会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进事权承接、“放管服”改革,从而加速优化营商环境。

在考核评估方面,临港新片区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建立“18+N”特色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结合总体方案中提出的“五自由一便利”,形成临港新片区特色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同时,临港新片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促进市场准入更加便利。

临港新片区自成立以来,“临港速度”被一次次刷新!这里设立上海市首个覆盖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审查中心,“一站式办理施工许可、一站式综合竣工验收”的“两个一站式”被上海市推广复制,成功助力商汤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的效率,从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全流程用时仅4至5个月。为精简流程、提升效率,临港新片区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改革,在上海市率先试点产业项目混合用地,探索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率先开展土地规划许可改革,完成“验登合一”、“一天三证”,先行先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建立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免费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为打造招商“强磁场”,临港新片区精准发力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实行“一盘棋统筹、一体化管理、一条龙保障、一揽子宣介”的“四个一”招商机制,以及 “一个月洽谈签约、三个月启动供地、六个月实现开工”的“一三六”招商工作标准。此外,在税收领域,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市率先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方式,实施“无税无票不申报”、分支机构独立纳税等措施。

筑巢引凤招才引智 敢于创新的“临港速度”

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广纳贤才,临港新片区吹响人才“集结号”,在制定人才政策方面勇于突破。临港新片区制定发布的《临港新片区紧缺人才认定办法》,降低了个人税负,对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出15%的部分给予税负差额补贴,实现“类香港”税收环境。

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临港新片区的从业自由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开展境外人才备案执业,美、英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证券交易商等14种职业资格可在临港新片区备案后执业;另一方面,打通执业资格考试渠道,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境外人才,均可参加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考试。

对于扎根临港的“追梦人”,临港新片区的人才新政送上了“定心丸”。在这里,外国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便利切实扩大,放宽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条件限制,一次性给予海外人才2年以上的工作许可。此外,外籍人才居留年限得到延长,外籍人才可办理最长5年的居留许可。

引领未来

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区”

临港新片区代表着国家前沿实力,始终致力于打造全新的前沿产业发展聚集区域。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外开放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集群;在服务领域,提升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高能级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经济角度,则培育发展离岸经济、智能经济、总部经济、蓝色经济等创新经济业态,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拔节生长,已经形成“1+4+N+X”、密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先后发布并加快推进落实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生态、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产业专项规划及配套行动方案。2020年企业项目纷至沓来,完成签约落地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重点项目105个、涉及投资额1918亿元,特斯拉、三一重工、商汤科技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新片区。

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临港新片区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要素,最大力度、全方位支持企业建立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设立测试服务平台、创新应用中心、创新实验室,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协同能力。区域内,“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信息飞鱼”和“海洋高新”“临港软件”等特色园区林立。另外,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国际联合顶尖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国家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最优科创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临港新片区也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计划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