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
 

2020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历史看未来:全球变局下的“一带一路”新征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志明

7月8日,在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六保’任务,助推全球产业链畅通”为主题的第六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营商环境研讨会上,以“传承与创新——从历史看未来”为主题的“一带一路”高端对话同期举行。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外需疲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如何重新定位、相得益彰?如何利用产业园区的规模优势避免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孤军作战的局面?就舆论普遍关心的话题,《丝路大视野》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冯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蓝皮书)(2016—2019)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全,《“一带一路”上的中关村》编委会副主任、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等嘉宾发表了各自见解。《中国企业报》集团社长、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企业园区国际合作联盟主席吴昀国主持高端对话。

从国内、国际

两个大局出发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还在不断蔓延,疫情不但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给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水平分工型产业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过后逆全球化、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思潮将会加剧,通过多年市场化竞争形成的全球水平分工型产业链面临重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

冯并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之初就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设计出发的,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基础理论和决策依据。从今天来看,同样还是如此,必须站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前提下来总结我们的经验,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

冯并认为,更多的企业走出去、资金走出去甚至是园区走出去是大势所趋。这次疫情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人流的结构、物流的结构和信息流的结构发生了一种互相作用和一些特殊的变化。比如信息流加强的同时,人流与物流在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特征。

冯并认为,疫情的不断延续必然影响到“一带一路”本身运转的具体形式,中国企业必须具备两面作战的能力,不仅让产品走出去,还要考虑资金、技术怎么走出去。

对待外部市场,要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已有的产业优势,同时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网络建设水平,通过提升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

对待内部市场,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产品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尤其是一批外向型企业,要对外销疲软做出充分预案,早拓展内需市场,早渡过暂时困难。

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就会走稳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响应。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一批区域内合作项目开始启动和实施,表现出良好势头。沿线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激发了新兴市场活力,给区域内新兴经济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不过,也有一种声音经常出现,比如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亏了多少钱。李永全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忽视了“一带一路”投资的市场化原则。

李永全解释说,实际上我们“一带一路”所有走出去的项目,遵循的都是市场经济原则,项目能不能成功,取决于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是国际合作创业,在走了六七年以后,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经得起来自任何方向和任何角度的解读。

李永全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经过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比较成熟了,甚至出现了相当成功的企业家群体。所以只要继续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一带一路”未来就会走得很稳。

中白工业园是“一带一路”沿线成功的新兴园区,也是李永全重点研究的产业形态。

五年前,园区里没有一条路,也没有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从一幅蓝图起步,中白工业园开始了创业之路。如今园区已全面完成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燃气,建成标准厂房6万多平方米,建成了第一栋园区办公大楼、园区公寓、研发大楼。

今年园区已被白俄罗斯政府列为首个5G试验区和首个无人车试验区。中白工业园正从建设期迈向高质量发展期。园区未来将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使中白工业园成为两国扩大区域合作和经贸交流的产业聚集平台。

李永全认为,正是因为遵循了市场经济原则,中白工业园才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内脱颖而出。这也给有意投资“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带来启示:只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一带一路”合作才能持久。

高新技术园区

是排头兵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企业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出海。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创新科技的一面旗帜、国家科技创新聚集高地。中关村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今天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中国硅谷”。

2015年,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63家机构率先发起了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促进会发起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建设一个平台,帮助企业抱团走出去。

张晓东介绍说,五年来,中关村创新型科技企业走向海外的故事已被集结成册,翻译成六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这是中国科技型企业投身“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成果。

张晓东分析说,中关村的优势就是创新创业发展40年中形成的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综合能力。“中关村”这三个字是一个品牌,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在多年的实践当中,中关村作为中国的创新科技园区已经成为走向“一带一路”的排头兵。

张晓东说,中关村集聚了一大批打破藩篱、坚持自主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走在国际前列的企业。“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红利,希望园区科研成果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花结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