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端午诗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端午诗荟
 

2020年6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诗荟

来源:中国企业报  

在端午,一枚粽子纵身一跃

王爱民

菖蒲新绿,众人皆醉唯石头清醒

粽子吃了两千年,越来越有苦橘味

一片苇叶越来越像龙舟渡水

叶脉里有一条条回家的路

以一枚蛋,撞击于石头

蛋黄像个太阳沉入黄昏

传世的月光,是遍地歌哭的诗句

汨罗江用两千年长的勺子

舀洞庭湖的水,打捞楚辞的波浪

九歌当哭里,炸响一串串雷霆

白头的蒹葭,万箭齐发宁折不弯

闪电劈开骨缝发一道道天问

水底黑暗,用云朵卷走天空的泪水

艾草苦举青白叶子仰天长啸

徒留两袖清风,一袖比一袖更瘦,更凉

青桃尚小

水唤醒水,水洗净水

水回到水的骨头,回到你的千古愁肠

只有水是你的怀抱

容纳你,安抚你,托身于你

像一枚粽子的纵身一跃

端午的味道

梁永利

你赠我一扎艾草

长长短短,一地风声

我想起家乡的门楣上

有做梦的方言和祛秽小袋子

它提醒我记住

这不是发霉的味道

沿岸弯了几百年

祭水的人看清鱼群

游上沙墩。五月的人生

比鱼还飘浮

此时,菖蒲洁身自好

我与它相伴而来

行吟中,用楚越的酒

哭忠魂,哭故国,哭佳人

当我的泪干了

诗句轻如艾草

“戒掉悲伤的人”

赞歌吟唱不息

心在徘徊,苦香在水边游荡

艾草与菖蒲年年相许——

吃了谁家的粽子

看了哪村的龙船

端午节悼屈原

钟静

又到端午,两千多年垒砌的传统

与一个节日重叠,如兰的高洁

人们欢快的游玩

阳光很抒情,梅雨与艾香飘散的日子

有谁在意精神的枯萎

我一直怀疑你为何出走

三闾大夫锦衣玉食

不会为美人的细腰失眠

在你仰天的追问中

楚辞浪漫如玉,雄浑似风

你只能做一个悲愤的诗人

性情直率,谏言刺伤章华宫的霓裳

只有一朵古梅暗吐艾怨

世人皆醉唯你独醒

上下求索也无路可寻

沧浪之水清浊分明

也洗濯不尽你路慢慢的泥泞

其实你早已洞悉一条河流的走向

小人的谗言不过是秦军的利箭

你在《橘颂》的迷雾中散发一叶扁舟

归去不会来兮,我的祖宗

今年的五月初五

一块汨罗江的石头漂泊我的诗绪

用菖蒲和雄黄酒煮沸

一镰弯月打磨坚韧的魂魄

和如泣的水声

江魂屈原

洪佑良

五月的天空阴雨连绵

有编钟和大鼓声音传出

风声,雨声,歌声

和一位老者击节而吟的诗词声

一条江在众声中泼溅

在桨橹上翻飞

在糯粽的香味中

谱成一阙《离骚》的绝唱

周天子无力回天

诸侯间温情的画皮撕裂了

南征北战弱肉强食

时局比长江水更动荡

楚国天空乌云从未散去

当所有的腰杆被奴役

挺直的脊梁就成了风雨的目标

你躲过了秦军呼啸的刀戟

却没能躲过流言的箭簇

只能忍受被冷落的痛苦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罢黜,降职,流放

血雨腥风中焠炼你的胆略

也将你的诗歌反复打磨

国破的消息如霹雳般响起

心如死灰的三闾大夫

踉踉跄跄徘徊在汨罗江边

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也不愿与醉者和浊者伍

你一步一步走向江中

走向一条江的怀抱

在沧浪之上舞蹈

成为一条江的魂

你的身躯太伟岸

一条江承载不下

在龙舟的号子里汹涌

你的爱国情怀太真挚

小小的粽子包不住

在节日里连绵不绝

你挽起两千多年的文脉

我们沐浴在你的诗歌里

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学会求索

母亲说

陈荣来

母亲不知道端午节的起源

只说这是个恶日

人要避邪,神要驱蛊

母亲还说

雄黄酒适合午时下肚,才不落病

艾蒿插上门头

神才知道,是亲戚

端午节

冯岩

把一枚黄了又青的粽叶

置入江水,用船形的叶片

引渡鱼虾规避吞噬的风险

见证千年留下的遗愿

艾草驱赶蚊虫叮咬的痒在表皮上泛红

一种疼痛由表皮渗入心底

在一个季节里泛滥

糯香修补内心的痛楚

下沉,以原有的方式

一粒一粒还原距离跨越的现实

心与心的对白浮出水面

无语的涛声沉下一颗爱国者的心念

每逢端午时节,捆扎的粽子

连同手里的食物一起有了受重感

在视线里打转,一些话语在耳边旋转

路漫漫其修远

端午

徐玉娟

我很少说起端午这个词

只在芦叶爬岸的辰光

借着艾草和菖蒲半身的飘逸

让一篮子粽香跋山涉水

你只需翻动身子

那水面荡开的涟漪,像是为我打开

时光隧道的入口。穿越千年

我牵着风,像牵着童贞的轻

一只香囊挂着腰间

像我缝制的呼唤。两只白鸽子

息在河滩上。有人说

那是你留下的,两只白鞋

门楣上的诗

肖春香

端午这天,母亲与太阳

一起起身。她要把原野上

阳光初照的艾草、菖蒲

像挑拣一个个

最阳光,和充满香气的词语

写入她的诗篇。她把它们捆绑

裁剪,分行,再注入仲夏

神谕似的气息。这首

绿色的诗,在端午的门楣上

一直热爱,并葱茏着

端午情思

何澍清

粽子敲开流水

浪花呜咽

呐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江水,被怀念填满

从楚国流向纵深

那个与汨罗江共存亡的人

纵身一跃

溅出一条江永恒的灵魂

五月诗魂

邓红琼

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淋湿五月

在天问的回音里

三闾大夫脚踏沧浪

在六国版图上

用艾香,祭出一只浴火的凤凰

一首首楚辞,是一柄柄利剑

指向苍穹

一盏盏雄黄酒,在每年的五月

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翻案

一艘艘龙舟,与汨罗江一起

汹涌成岁月的华章

端午

简笺

树荫浓了。太阳离得远远的

乌鸫鸟的叫声清脆

艾草散发神秘气息

粽香弥漫。早晨醒来的女孩

换上新裙子

口袋里揣一枚

热乎乎的咸鸭蛋跑出门

“要焐好肚子哦!”

外婆跟着后面叮嘱

栀子花别在她光滑的发髻上

白得那么好看

端午

王相华

雨水落下,图腾变得越来越模糊

粽子,鲜花,冥纸

堆成了小山

风,使劲吹着它低沉的曲子

我需要从时间渡口

去穿越春秋战国寻找屈原怀抱的石头

而此刻分支出的节日

诗人节、五黄节、草药节……

在一杯雄黄酒里

翻涌,吟诵他遗留的豪情壮志

他举手问天,始终没有回应

只有汨罗江的水

轻轻托着,没有沉落的文字和魂魄

把历史交给楚辞

铎木

诗被楚国的诸侯流放了

一条汨罗江

掖在诗人的腋下,他穿着木屐穿过

楚国的堤坝

褴褛的流民左手纹着鱼,右手持着

瓦罐

河流上漂着朝牍与奏章

史料询问了五月的鹭鸟:

郢都的轮毂之音呢

驶过一队马车,载着硝烟与吟唱

高冠者绝尘而去。铜牌和盾形的刀币

散落两岸

云瞖渐渐覆盖,编钟的裂痕捆绑着九章

乡村的女子逃进了诗经

圣贤们忙着合纵,顾不上离骚

“烽火台不需要诗歌”

战国把历史交给了楚辞

诉说五月的祭祀,它只用了一场雨的

呐喊,和一条江的疼痛

走在端午身后

张国安

越走,越孤单,在天下的筵席散后

门前的艾蒿一天天衰老

浓郁的思念渐渐稀薄

离别,渐行渐远

品尝过蘸着白糖的

日子,包裹肉身的粽子

又重新回归汗水的苦涩

鸭蛋的咸

喧嚣,随龙舟上岸

只剩下沅水和湘水,两行

清冷的泪

默默。流淌

先生,我想喂你吃粽子

紫紫

粽子是妈妈做的

青叶子包得有棱有角

妈妈说,听话的孩子才能吃粽子

说左朝左,说右朝右

不至于跌得东倒西歪,头破血流

妈妈说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想一只给你

可你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千条万条路好走,偏偏走水路

就算人世间那么多的委屈

先生,我想喂你吃粽子

吃一口,把你向苍天伸出的双手收回来

卸下忧伤与愤怒

先生,再吃一口

把你的冤屈随一粒粒粽香咀嚼

吞咽。我想

让你做个好孩子

诗人的节日

袁沭淮

汨罗江的水,流淌2298年

从渔夫的沧浪歌声中

从山鬼魅惑的眼神内

从《离骚》执着的求索里

流向神州如网的河流

流经中华每一页历史

万物繁盛的季节

擂响华夏盛装大典

小孩扣上五色绒线

门口插挂芳香的艾枝

人人品食美味的粽子

男儿划起乘风破浪的龙舟

诗人则吟唱端午的诗歌

这一天,每个人都成为了诗人

黄祥贵

小时候,总和祖母一起去河边

打菖蒲艾叶

追寻清明后的缅怀和纪念

渐渐喜欢一小勺白糖

一粒红枣,半盆糯米和两张粽叶

直到今天,我仍然爱吃粽子

咀嚼袅袅粽香,一半向汨罗江

一半随呼吸在血液中荡气回肠

那个叫屈原的男儿,因为一个起跳

反复被时间,线装成诗集

龙舟手穿着汉服,擂着汉鼓

把龙舟划成一条条活着的龙

这一天,所有的江河穿越历史

那些有风骨的人

无一例外,当上了诗人

端午

唐春元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

用干净的箬叶裹着白白的糯米

把许多的欢乐包裹

母亲不会用华丽的词语表达

为了端午更像端午

她特别小心地把艾叶挂在门楣

然后,再用菖蒲系住我们的腰身

给先祖谢恩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每一个端午,都像是一部经书

端午感怀

项见闻

每年五月,我们解开粽子

却解不开这段历史情结

当一个诗人唤不醒楚国

怀沙一跃

便唤醒一段沉睡的岁月

两千多年的端午年年如新

可我们还是走不出这个陈旧的五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