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一带一路”文苑 上一版3
第16版            “一带一路”文苑
 

2020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绸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如今的运河两岸风光 王利博制图

(上接Z03版)

事实证明,我的推测纯属一厢情愿。在一段短暂的励精图治之后,她立刻放荡得一发而不可收。她自认为已经到了威震天下,智睥群臣的地步,于是心底的欲望和性格上的跋扈彻底暴露出来,开始以女皇自居,将“下令”改成了“下诏”,“殿下”改成了“陛下”,而且以“朕”自称。

她不仅在政治上恣意专权,在生活上也十分淫乱。她曾逼迫孝明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与她淫乱。大臣郑俨、李神轨、徐纥也被她拉上了卧榻。大将杨白华年少而勇猛,被胡太后看中,逼迫他与自己私通。杨白华知道早晚会出事,却又无法抗拒,只得趁为父发丧之机投奔梁朝。而胡太后仍沉迷于思恋不能自拔,特作《杨白华歌辞》:“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阁,杨花飘荡入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来秋去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胡太后的面首换了一茬又一茬,个个委以要职,把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

这一切,引起日渐长大的孝明帝的强烈不满,母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皇权与后权之争一触即发。

由此,孝明帝的悲剧人生开始了。因为他生在深宫,长在层层帷幔之中,从未领教过日光何毒,夜风何寒,风涛何险,有凌云志但缺少硬手腕,高居九五之尊却没有执政根基,从未打过仗,从未见过血,从未玩过头盖骨,也从未在背后捅过黑刀子,哪斗得过在风口浪尖上历练多年的母亲?

528年,孝明帝唯一的孩子出生,是个女儿,史称“元姑娘”,但胡太后却对外宣称是皇子,并直接抛开皇帝,于第二天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元武泰。

孝明帝的嘴都气歪了,于是密令驻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大将尔朱荣带兵进京,逼迫太后还政。消息不幸泄漏,他于528年3月31日被母亲胡太后与情夫合谋毒死。

第二天(4月1日),胡太后拥立刚满50天的元姑娘为帝,大赦天下。见人心已定,胡太后又于当天晚些时候发布诏书,宣布皇帝本是女儿身,废黜女婴皇帝,改立临洮王元宝晖3岁的儿子元钊为帝。难道,4月1日愚人节,就是这么来的?

诏书一出,朝野震惊。

有政治家说,政治就是演戏。但即便是演戏,也要演得合乎情理,演得让人信服。可她是个什么级别的编剧呀!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她怎么连亲生儿子——当今皇帝都敢杀?怎么敢玩让女婴当皇帝的把戏?她真的以为台下的观众都是瞎子与白痴吗?

一个观众愤然站了出来。他叫尔朱荣,是一名胡人酋长,时任北魏梁郡公,手中掌握着一支如狼似虎的骑兵。他之所以能站出来,第一,因为接到了孝明帝勤王的诏书;第二,因为胡太后已经触犯众怒;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他有对这个让人开始失望的朝廷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他以太后拿女婴愚弄天下为借口,以为孝明帝报仇的名义率军南下, 进兵途中宣布拥立元诩的叔叔元子攸为帝,渡过黄河直取洛阳。

胡太后的三个情夫各自逃命去了,军队的官兵也不肯为她卖命,她现在唯一的指望只剩下佛祖了。洛阳陷落之日,胡太后率领一群后宫嫔妃落发为尼。

但,她真能本分地待在永宁寺枯守青灯黄卷吗?

尔朱荣可不是傻瓜。胡太后及其傀儡政权被胁迫离开洛阳,当大军行进到河阴县的陶渚(今河南孟津)时,风流一世的胡太后和可怜巴巴的小傀儡被扔进了滔滔黄河。

随后,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将北魏百官公卿召集到河阴(今河南荥阳),用铁骑团团围住,一番刀劈斧砍,2000余人惨遭屠戮,殷殷鲜血染红了黄河,洛阳汉化的鲜卑贵族和出仕的汉族大家被消灭殆尽。史称“河阴之变”。

不久,尔朱荣被杀,北魏走向分裂。之后的几个傀儡皇帝在军阀权臣手中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西魏定都长安,东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洛阳,也从“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的繁华兴盛,走向了“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破败荒凉……直到一个聪明而自负的英俊帝王重新发现了她的美丽。

十、“修治洛阳还晋家”

604年,一个风度翩翩的帝王登上洛阳北部的邙山。

这一年,他刚刚通过宫廷政变登上帝位,刚刚剪除了敌对势力,刚刚镇压了武装反叛。持续的刀光剑影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反而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他改元“大业”,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经略天下的千秋大业。

他叫杨广,谥号隋炀帝,时年35岁。

他置身邙山之巅,举目南望,只见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气象壮观。杨广指着伊阙,回头问群臣:“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左仆射(首相)苏威回答:“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于是,杨广脸上开出灿烂的花朵,新都的位置定了下来——在汉魏都城旧址以西10公里的地方,正对伊阙。605年三月十七日,隋炀帝命令尚书令杨素、纳言(宰相)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兴建东都——洛阳城。

杨广为什么一登基就要迁都洛阳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他是听了章仇太翼的话。

章仇太翼是一名术士,一度隐居五台山中,后被隋文帝杨坚召入宫中。604年,杨坚试图前往仁寿宫避暑,章仇太翼竭力劝阻,但杨坚不听,章仇太翼说:“这次出行陛下恐怕回不来了!”隋文帝勃然大怒,把章仇太翼打入天牢,准备回来再杀他。不承想,术士一语成谶,隋文帝在仁寿宫病倒并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在那里。病榻上的隋文帝自知错怪了章仇太翼,特命太子杨广赦免他。杨广继位后,章仇太翼上表说:“陛下是木命,而雍州乃破木之冲,不可久住,谶语也说‘修治洛阳还晋家’。”杨广早年曾封晋王,意思是应该定都洛阳。

尽管这段故事玄而又玄,但由于出自史学家司马光之口,加上又发生在形象不佳的杨广身上,一般人都会深信不疑。但事实上,这段故事出自野史,明显带有对杨广诋毁的故意。

其实,杨广迁都洛阳绝非心血来潮,也不是听了什么方士的蛊惑,《隋书》中有杨广关于迁都的一封诏书,对兴建东都的理由做了说明。

隋代的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京师供应主要仰仗南方漕运。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周山水环绕,交通不便。随着长安城市与人口规模的扩大,关中的粮食生产已经难以自足,遇到荒年更是捉襟见肘。隋文帝当政时,曾几次率领饥饿不堪的关中人到洛阳就食。从军事上来说,洛阳位于当时的隋朝中央地带,既可以威慑江南,又可以北控草原,哪里发生战事,都能以最短的时间派军“赴急”。想来,崤函以东的汉王杨谅刚刚发动过叛乱,远在关中的朝廷军队费了不少时间才赶赴前线。如今,南方的陈朝虽然灭亡,但南方豪族一直蠢蠢欲动。由于关河阻隔,真实情况很难传到京师长安。将新都建在南北结合部的洛阳,就等于把隋帝国的万世之业置于更广阔、深厚、坚固的地基之上,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控制力,可以说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在一个非凡的年代实施的一个伟大的创意。因此,他的这一大胆决策,得到了群臣的一致认可。

606年四月二十六日,隋炀帝迁都洛阳。数万户商人和河南诸州工匠家庭被要求迁入新都。新都的规模约为长安的一半。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一同完工的皇家园林——西苑,方圆200余里,苑内有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山上错落着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沿岸建有16座宫院,各具特色,华丽壮观。这座奢华绝代的宫殿群,此后作为隋都15年、唐都40余年,直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因为耗资巨大,这一工程和另一座工程,被史学家列为隋炀帝的两大罪状,也被公认为是隋朝灭亡的两大因素。

然而,具有深长历史意味的是,隋炀帝的另一大“罪状”,却长期繁荣着古老中国的经济文化,乳汁般哺育了中华精神1400多年,直至今天——

十一、至今千里赖通波

1986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纪录片《话说运河》,第一集的题目叫“一撇一捺”。主持人说:“长城跟运河,它所组成的图形……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最最重要的一个字眼‘人’……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

这一“捺”,出自隋炀帝的手笔。

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他当时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但到了三国时期,这条运河已不通畅。

隋炀帝做出营建东都的决定仅仅4天,就下令开凿大运河。于是,朝廷征发河南各郡士兵和夫役百万人,利用半年时间开凿疏浚了由黄河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同年,又疏通了由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608年,征发河北各郡民工百万人,开凿了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610年,征发民工修通了从京口(今镇江)到达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仅用五年时间,就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蜿蜒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世界运河开凿史上的一大奇观。一时间,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不仅江南的物资能便捷顺利地运抵长安和洛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效缩短了中国人的时间与空间距离。

尽管两大工程抽空了帝国的血脉,加上远征辽东引发的民怨沸腾,使得杨广走到了众叛亲离的穷途,也导致隋朝国祚只维系了短短38年。但站在历史的峰巅鸟瞰,我们在谴责杨广不惜民力、横征暴敛的同时,并不能无视他的这些如同秦始皇修筑长城一样在客观上泽被后世的“大动作”。

是啊,隋朝的国祚太短了,根本没能来得及享受这些开创性劳动带来的红利。得利的,是注意体察民情、懂得珍惜民力的后代王朝。隋朝之后,大运河历经多朝修建,成为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它是我国历史上内陆交通体系的主干道,在运输粮食及战略性物资、巩固政权和促进领土统一、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价值。

站在舟楫如云的大运河岸边,唐代诗人皮日休望河兴叹:“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说完这些话,皮日休仍意犹未尽,即兴吟咏了一首《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朝灭亡6年前,也就是612年,一个10岁的男孩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是今河南偃师人,俗名陈袆,法号玄奘,尊称三藏法师。身在净土寺,但玄奘的心却在洛阳之外,尤其是西部的长安。(未完待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