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古都洛阳 王利博制图 |
(上接Z02版)
佛问沙门:人的生命有多长?一个沙门回答:数日之间。佛说:你不明白生命的真谛。又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回答:一顿饭的工夫。佛说:你还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再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有多长?这个沙门回答:呼吸之间。佛说:善哉,你已经明白道了!
这两位中国佛教的鼻祖,再也没有离开洛阳,圆寂后葬在白马寺。他们毕生弘扬的佛法如一粒种子,已经扎根在中国的沃土上,并在一位从草原走来的皇帝浇灌下,开出了满城的花朵。
六、孝文帝
他叫拓跋宏,史称孝文帝,出自鲜卑拓跋部落,是北魏第7位皇帝。
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半野蛮民族的国王,决意要做一个文明国家的主宰。但是,将北魏从草原部落转变为农耕帝国绝非轻而易举,需要强有力的手腕和精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要有足以压倒保守势力的坚强后盾。而这一切,小皇帝正好具备。
从471年开始,在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孝文帝顶住豪强大族的压力,实施了将中原文明移植进原始草原民族的伟大手术。国家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贪赃绢一匹即处以死刑;明令禁止对女性犯人的“裸形处决”,维护了女性起码的尊严;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下令鲜卑贵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改姓元,娶汉族女子为妃,并让公主嫁给汉人。孝文帝还把都城从地处高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四季分明的洛阳。
那是冯太后去世3年之后的493年秋天,孝文帝率领20万大军亲征南朝。在多数王公大臣极力反对迁都的情况下,孝文帝费尽了苦心。名义上是南征,事实上他是要借南征摆脱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把颠沛流离的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文明之中。秋风萧瑟,冷雨潇潇,大军踏着泥泞一路南进。越向南走,北魏贵族们越不适应,近百年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耗尽了一个马背民族的彪悍和豪气,他们已经无法忍受艰苦的日子,直到无可奈何地在洛阳停下来,车轮和马蹄声止歇于新的都城里。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在1500年前,隐没在从平城到洛阳的历史古道上,消失在深秋的凄风苦雨中。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北魏步入了一个空前的盛世,史称“孝文帝中兴”。30多年内,洛阳繁华富庶,人口激增,号称“十万九千户”,约有6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正是在北魏手上,佛教——这一来源于印度、繁荣于大月氏的伟大信仰,在中原大地结出了丰硕成果。477年,仅首都平城就有僧尼2000余人,各地僧尼达77258人。北魏末年,各地僧尼达到200多万。到东魏迁都邺城时,洛阳的寺庙已达1367所。
北魏不仅沉醉于兴建寺庙,而且开凿石窟也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中国四大石窟的每一个都与它有关。敦煌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后秦白雀元年(384),但大规模开凿都在北魏时期(386—534年);大同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而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孝文帝刚刚迁都洛阳,连皇宫还没有整理好。
七、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部12公里处,那里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一条伊河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经过从北魏到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从孝文帝迁都到孝明帝在位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洞窟集中在龙门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古阳洞开凿于493年,是最早的洞窟,也是北魏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耗资最大的地方,雕有主像——释迦牟尼坐像,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侍立像,大小佛龛数百个。中国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仅古阳洞就有十九品。十九块造像题记,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是天下魏碑爱好者一生必到的地方。
北魏晚期还开凿了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药方而得名,其中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
直到唐帝国建立,龙门石窟才迎来开窟造像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转移到了东山。
万佛洞完工于680年,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15000尊小佛而得名,是唐高宗、武则天及王子们的功德窟。
武则天自认是弥勒转世,为此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40米的露天大龛。九尊大型雕像,全是依山凿石而成。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是整个龙门石窟体形最大、形态最美的大佛。为了开凿这尊大佛,武则天于672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出席了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因此,当地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
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龙门的弥勒造像不再继续,摩崖三佛龛甚至成了半拉子工程。伴随着弥勒神灵的消失,龙门石窟开凿从光明的顶峰跌落黑暗的谷底。
1500多年过去了,但龙门石窟像一个活的化石,更像一个不死的巨人,忠实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跌宕与演变,记录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兴盛,记录了孝文帝的初心和武则天的崛起,更记录了历代能工巧匠的精湛与神奇,说它是世界石刻艺术博物馆,当之无愧。
为此,我们应该向开凿第一个洞窟的北魏致敬,向为佛教兴盛和民族融合做出卓越贡献的孝文帝致敬。
八、宋云西行
515年,孝文帝的继任者宣武帝元恪驾崩。下一年,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由于崇佛的元恪取消了沿用7代的“子贵母死”之制,元诩的生母胡氏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在儿子登基后临朝听政。历史极为吊诡的是,正是因为元恪的这一看似人性的破例之举,最终葬送了北魏的大好河山。
这个谥号“灵皇后”的女人,刚一掌权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在皇宫之前建造规模宏大的永宁寺。永宁寺,是作为《洛阳伽蓝记》中的第一座寺庙记叙的。寺中的九层巨塔,高九十余丈,顶部又建有金刹,再高出十丈,总高度达到千余尺,在京城百里开外就能远远望见,堪称洛阳城的地标性建筑。
第二件,是派人出使西域,访求佛典。518年,朝廷僧统宋云和崇立寺僧人惠生、法力成为前往西天取经的人选。为宣扬国威,结好诸国,胡太后下足了功夫,不但以皇帝的名义给沿途各国写了公文诏书,还准备了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由使者赠给沿途经过的各国国王。
这年冬天,宋云、惠生、法力从洛阳出发,经陕西、甘肃东部转向西南,过北魏关防赤岭(今日月山),穿柴达木盆地,沿着法显西行的线路,走丝路南道,翻过葱岭,经钵和国(今瓦罕)、嚈哒国(今阿富汗),于519年底进入印度北部的乌苌国。宋云向乌苌国王呈奉了北魏皇帝的诏书,进献了礼品,说明了来意。国王恭敬地接受了诏书,并让翻译问宋云:“您是日出之地的人吗?”宋云回应:“我国东临大海,日出其中,实为如来的旨意。”国王又问:“你们国家有圣人吗?”宋云详细介绍了周公、孔子、庄子、老子之道,依次叙述了蓬莱的银殿金堂,中国的八卦、医术、法术,数不清的佛寺与佛塔,还有京城洛阳的绝代繁华。国王于是感叹:“若如卿言,即是佛国。我的生命结束时,希望投生在你们国家。”
随后,国王派僧人陪同他们游历了乌苌国佛迹圣地,参拜了附近的佛寺。宋云一行还拿出部分旅费,在王城东南如来用身体饲虎的地方造了一座宝塔,用隶书刻石,铭颂魏的功德。
520年仲春,宋云一行进入曾经的大乘佛教中心犍陀罗国境。现任国王出身嚈哒,不信佛法,生性凶暴,与邻国罽宾(今克什米尔)为争夺边境已经开战三年。他亲自驻扎在边境前线,整日不归,军队困倦劳苦,百姓怨声载道。
没办法,宋云只有来到前线,递上诏书。这个国王居然坐着接受诏书,显得十分无礼。
无论僧俗,人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尊重的渴望。但鉴于对方是远夷,宋云只能忍气吞声。
接下来,国王让翻译问宋云:“卿走过多国,历经险路,难道不劳苦吗?”
宋云答:“我皇深切研究大乘,派我远求佛经,道路虽险,不敢说累。”然后话锋一转,“大王亲自统帅三军,冒着严寒酷暑,长期驻扎在边境,难道不辛苦吗?”
国王老实地回答:“我连个小国都降服不了,实在愧对你的这个问题。”
最初,宋云认为国王是个野蛮人,不值得自己提醒与责备,经过这一段对话,转而觉得他有些憨厚,于是责备他说:“山有高低,水有大小,人处世间,也有尊卑。嚈哒、乌苌王都拜受诏书,大王何以独自不拜呢?!”国王回答:“我若见魏主就拜,得到书信坐着读,有什么可怪的?世人得到父母的信,尚且坐着读,大魏如同我的父母,我也坐着读信,不算失礼吧。”
宋云见驳不倒他,只能苦笑着点了点头。
之后,他们向西渡过印度河,找到了法显到过的犍陀罗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522年早春二月,宋云循原路返回洛阳,带回佛经170部,均为“大乘妙典”。沿途见闻也被记录下来,宋云著有《魏国以西十一国记》,惠生著有《惠生行记》,可惜两部著作均已失传。幸好,同时代的杨衒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卷五,收录了宋云的记述,后人将这部分记述称为《宋云行纪》。
九、风流太后之死
应当说,胡太后做的这两件事,尽管都有过度炫耀之嫌,但考虑到这是历代强势帝王的一贯做法,反而替她加分不少。史载,她还下令制造申讼车,公开接受民间申诉冤情;在朝堂亲自策试孝廉、秀才、州郡上计簿的官吏;甚至与大臣们比赛箭术,她居然能射中针孔。听政初期,她也懂得收买人心,知道如何低调,把自己发布号令叫“下令”,让大臣称自己“殿下”。种种迹象表明,她将在未来扮演显赫的主角,享受最好的灯光和机位,拥有最多的特写和对白。 (下转Z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