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科技
 

2020年5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币集团董事长兼CEO李林:

推动“区块链+”创新应用 助力智慧政府建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梅文

5月22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明确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关于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此次全国两会中被频频提及,多个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强调包括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技术与具体行业领域的结合。

火币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林表示,数字经济建设要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能够追溯数据流通过程,明晰权责界定,实现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解决现有政务信息化难题,赋能电子政务,助力智慧政府落地。此外,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应用还能降低企业行政成本和经营成本,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区块链技术

助力智慧政府建设

自2019年区块链站上风口后,抗击疫情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各产业的落地正逐渐加速。作为价值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区块链正推动互联网新一轮的演进。可以说,2020年将是产业区块链从1到10逐步推广落地的关键时期。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区块链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提案或议案,探讨技术的落地应用。

早在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就曾在《人民政协报》举办的沙龙上表示,此次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发展新契机,万事万物应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将给经济带来根本性变化。

民建中央在《关于引导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应结合各地正在实施的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开发,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借助政府公共服务的口碑效应,打响区块链“中国品牌”。

在区块链落地应用上,九三学社中央在《关于规范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医疗”中探索应用的提案》、农工党中央在《关于推进货物运输“公路转铁路”高质量运行的提案》中,分别对“区块链+医疗”、“区块链+铁路”提出了切实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新基建”建设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技术结合起来;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帮助消费者追踪商品全链路信息、保障正品的同时,保护特色产品品牌和商户权益。

此前,火币区块链研究院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区块链助力中国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报告指出,政务信息化仍存在政务“数据孤岛”、政务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发展不均衡、政务协同缺乏互信基础、城市数据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李林认为,区块链作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有助于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政府治理新模式,这将有效扩大区块链产业落地范围和提升速度,相信在2020年将出现更多区块链方面新产业创新结合与应用落地。

实现企业和个人

价值最大化

新基建为数字经济注入了全新动能,而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技术,不仅实现凭证不可篡改性和信息共享,防止欺诈,还能够在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合作可信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谈到中小微企业因缺乏足够的抵押物、无法得到银行授信而出现融资难问题时,李林认为,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把知识产权、专利、存单等相应资产放到链上,建立信用,不必完全依赖于知识产权中心、专利交易中心等机构,相当于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增强信用。

此外,还可以用区块链技术为流动性不好的资产搭建交易平台,增加资产流动性,且能够全流程追溯,降低以往的交易风险,减少中介乱象,以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途径进行资产变现。“新技术把资产变成可以流通变现、可以使用一些金融工具的资产,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李林说。

同样,区块链还能够帮助企业完善激励政策。企业在内部设立虚拟股,给员工发期权,李林表示,“我们要探索的就是将这些期权登记在区块链上,使这些期权同样受法律保护,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措施。”

不仅如此,对企业来说,当企业有了数字身份,能够在链上签署数字合同,申请数字执照,区块链技术和数据降低了企业行政成本和经营成本。

李林直言,区块链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金融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作为价值体现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区块链数字身份将成为企业和个人的可信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最大化。

据悉,火币集团致力于区块链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目前在房地产、零售业、快消、电子商务、物联网、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行业进行了区块链赋能实践。

李林预测,疫情之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应用将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数字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区块链应用也将会全面爆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