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综合
 

2019年7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忘初心抓管理 牢记使命铸精品

——记中铁四局二公司徐州迎宾快速路一分部项目经理陈广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姜永祥 张献飞 刘松

陈广巧(左一)在为观摩团介绍项目施工管理情况

陈广巧,中共党员,1978年7月出生,1998年参加工作。曾先后参与杭州湾大桥、舟山连岛金塘大桥、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等数项国家及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从一名刚走出大学的莘莘学子,到运筹帷幄的项目“带头人”,20年间,他在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道路上沐雨栉风、摸爬滚打,他所主持过的项目获得1项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平安工程”、3项省级“平安工地”、2项“扬子杯”荣誉,他个人获得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现任中铁四局二公司徐州迎宾快速路一分部项目经理的他在徐州地区率领团队攻坚克难、昼夜奋战,为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出巨大贡献。

迎难而上 勇挑重担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你要想突破自己,你就得往困难上冲!”这是陈广巧开会时跟员工常说的一句话。徐州迎宾快速路工程为徐州市重点工程,路线全长7.612公里,其中一分部承担3.935公里主线,包含3个地道、两座立交桥枢纽等施工,造价17亿元、工期16个月。该工程对打响中铁四局在徐州市交通建设市场的品牌有着重要意义。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煤矿采空区、溶洞、岩层强度高达100MPa以上),任务重、工期紧、节点多、协调难,而且面对主干道交通组织、大跨度钢箱梁的整体吊装、大体量现浇梁模板支架的稳定、地道深基坑开挖支撑的边坡失稳与地面沉降控制、周围环境与地下管线的防护等五大安全风险。就在此时,陈广巧不畏艰难,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

技术创新 攻坚克难

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紧张的工期,项目一进场,他就组织青年技术人员成立QC攻关小组,针对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桩基施工穿越煤炭采空区、巷道等困难进行技术攻关,他利用多年的施工经验为QC小组培训,研究的课题在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交流会上获得II类成果奖,同时荣获安徽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另外他还积极推行“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如采用墩柱钢筋在加工场内胎架加工、现场整体吊装的工艺,既提高了墩柱钢筋加工精度,又加快了现场施工生产,每个墩柱的施工时间节约60%以上。如针对坚硬岩层采用国内最大功率550型旋挖钻,成孔效率提高了45%。在箱梁施工中采用了新型盘扣支架,整体搭设速度提高了30%以上。

不断超越 刷新纪录

面对施工体量巨大、管理人员不足40人、管线复杂、征拆难度大等困境,他不敢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项目一进场,他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克服了设计院出图慢、征迁缓慢、临电进场等困难,很快打开了作业面。他以标准化施工理念指导整个施工过程,主持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塔吊在线监控系统、班组“6S”管理、二维码交底、“三检制”等,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施工进度。2018年项目部完成产值8.2亿元,以年度人均产值1570万元的成绩刷新了“四局速度”,圆满完成了建设单位下达的任务。同时项目部荣获徐州市平安工地、江苏省“平安工程”等荣誉。市民纷纷感叹“迎宾大道高架一天一个变化,不知不觉就修好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的建设速度。”

文明施工 树立形象

“我们要把环保放到与安全质量同样的位置,每个人身上都要有环保责任!”陈广巧每次开环保专题会都会这样强调几句。为减少因施工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他为项目部配备保洁人员150人,洒水车、雾炮车、扫地车等16台,在全线施工区域围挡上安装喷淋系统,定时进行喷雾降尘处理。另外洗车平台、扬尘自动检测仪、裸土覆盖等措施形成常态化,一样也不能少。在他“严苛”的管理下,项目部环保施工受到徐州市政府和市民高度赞扬,同时迎来江苏省各市级单位的观摩学习,最多的时候一周迎来5次观摩学习,大大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口碑。

以身作则 砥砺前行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深信,只有建好一支开拓进取,善打硬仗的队伍才能在任何困难面前战无不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被他用行动诠释得淋漓尽致,白天奋战在工地,晚上在办公室看方案、看图纸到深夜,每一处施工的进展他都了如指掌。他经常与青年员工谈心,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我们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年轻人更快更好的成长,并且给他们提供平台,锻炼他们,通过干好在建项目为企业集团输送一批干部后备力量和业务骨干。”这是他对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常说的一句话。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新时代项目经理的模范带头作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干人才。在企业发展的征途上,他将继续砥砺前行,带领员工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