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公司
 

2018年8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志强: 二十年,从窑工到神韵建盏传承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国标 叶华金

“玩盏的人只知道建盏有多贵,殊不知烧制的辛苦背后又有多少故事”。8月2日下午,福建建阳水吉镇的鼓山龙窑场内,吴志强师傅孤身坐在角落里,身旁摆放了一千多个上午刚出窑的柴烧建盏。

相比上午的人头攒动,下午的窑场内显然安静了下来。

“这一堆都是要敲掉的”,吴志强指着地上的一摞摞瑕疵品说,“有些跳釉了、有些火过了、缺口、裂开的……”吴志强说得很坚决:太难了,成品率太低了。

距离上一次开窑已经三个多月,这是吴志强在鼓山龙窑烧制的第三窑建盏,面对地上的一摊瑕疵品,除了吴志强自己,其他人也看得出来,“那些花色都已经接近熊师傅的烧制工艺了。”

二十年,从窑工到师傅

吴志强是土生土长的建阳本地人,很早就受到建盏文化的熏陶。1998年,吴志强退伍回来就在水吉镇的老龙窑跟着熊忠贵大师学习烧制陶瓷制品。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为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古建盏盛于南宋及元初,而随着朝代更迭,元末以后废烧停烧,建盏文化也由此断代。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建盏烧制工艺才被复原,水吉镇的熊忠贵老师傅就是第一批研究出古建盏烧制技艺的人,其也被外界称为复古宋代工艺的第一人。

为了更好地学习建盏烧制技艺,吴志强拜师熊忠贵大师门下,在水吉镇的老龙窑里当起了学徒。那时的龙窑还在烧制其他陶瓷制品,建盏的烧制不多,“只要是在龙窑柴烧的制品,工艺不会相差太多,掌握火候是龙窑柴烧的关键”,从配泥、洗泥、滤泥、挖釉、磨釉、配釉和做胚、装窑、烧火等烧制建盏的各道工序,吴志强无一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在吴志强身上,烧制建盏的这些工艺,可以说他已经了如指掌。

在师傅手下当窑工,除了做器型,还有一道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烧火。吴志强说,拉胚做器型都不难,难的就是龙窑烧火,一烧就是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龙窑烧火也是最考验烧制功夫的环节,火候掌握不好,一整窑的建盏就会功亏一篑,而即便火候掌握到位了,出窑的建盏也不能全部烧成,“最多能有百分之七八的成功率”。所以,龙窑柴烧建盏也被看做是火中求精。当然,对于电窑烧出的建盏,柴烧盏也就更有建盏韵味。

一直在师傅身边做学徒,直到2013年,吴志强才尝试独立烧窑。“真正有15年的时间在当配手”,吴志强说,只有偶尔趁师傅不在窑场,才能充当一次正手。

“第一次指挥烧窑就感觉责任重大,心里紧张。”吴志强还记得自己在师傅面前指挥烧窑时的情景,一边看着温度数据,一边喊着“正负”的口号,看到温度上不来,心里直着急,盼着能一把火就把温度加上去。但烧窑最忌讳的就是把温度一下提升上去,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把温度烧过了,建盏表面的釉却没有烧熟。

吴志强知道,龙窑柴烧建盏不是家里烧火做饭,不能猛投柴,得耐住性子慢慢烧。而这一慢,就是二十年。

吴志强跟在熊老师傅身边一学就是二十年,直到去年才正式“出师”。其实,吴志强此前也已经开始独立尝试用电窑烧制建盏,严格按照师傅的要求,严格选泥用釉,他烧制的兔毫盏、乌金釉等建盏系列受到朋友们的高度认同,“和宋代老盏一样、复古韵味深”。而且,也有朋友形容他的盏:如果不看落款,吴志强烧制的建盏和他师傅的作品难以分辨。

从窑工到师傅,吴志强没有半点懈怠,也没有半点含糊。他说,“跟着熊师傅学了二十年,对龙窑柴烧盏,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做神韵建盏的传承人

鼓山龙窑于去年8月份开始选址修建,经4个月修建完成,全长21米,是目前当地在用的第二长的龙窑,全窑使用大匣钵能装入7000枚建盏。“现在这个位置原先就是一座废弃的老窑”,吴志强说,当时谁也不知道还是老窑原址所在,也觉得是天意,就顺着老窑址修缮了鼓山龙窑。

今年正月,吴志强在鼓山龙窑烧起了第一把火,装入了近5000枚盏。第一次独立烧窑,吴志强按着他师傅的教导,烧出来的作品很受玩家喜欢,但是他却依然感到遗憾:还没达到自己理想的温度。“师傅的建盏烧得那么漂亮,作为徒弟,既然从业,就不能丢了师傅的面子”,吴志强说,希望也能烧出跟师傅一样的水平,甚至能超越。

4月份,鼓山龙窑也顺利地完成了第二窑的烧制,8月初又烧出第三窑建盏。虽然已经完成三次烧制,但是吴志强对自己独立烧制的建盏还是有很大的不满,“在师傅身边学了二十年,师傅也亲力亲为地教着,工艺上没有很大的缺陷,但人和窑的融合性还需要磨合提高。”

“还要继续摸索这条窑的脾气”,龙窑柴烧,讲究的不仅是建盏工艺,还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自然因素,尤其是对龙窑的驾驭。新龙窑不像老龙窑那般容易掌握,新龙窑的火候流动的路线还不能清晰地确定,火候温度对釉面产生的效果也就不能掌控。

“从第三窑出来的(建盏)看,工艺上已经没什么问题,关键就是对窑的驾驭。”吴志强说,新龙窑还需要多尝试多烧,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在市场化的当下,建盏文化迅速兴起,但是吴志强坚守自己的原则,在柴烧复古工艺的道路上探索求真。“在工匠面前容不得半点虚的。”吴志强说这也是师傅教的。

“如果你要自己做就要遵守师傅教的这一套,如果要玩虚的,就别说是我的徒弟。”吴志强时刻记着师傅的话,秉着工匠精神的做事态度,用最原始的配方做柴烧精品,在柴烧路上精益求精。

“该砸的瑕疵品必须要砸了,就好比这一窑的盏,我自己满意的作品也不到十个”,因为严谨,吴志强的建盏作品也受到了很多爱盏人士和权威机构的认可。此前,他的作品也被邀请到了2018世界中小企业大会上,作为文化礼品赠送给各国领导及嘉宾。

二十年的建盏生涯,吴志强对建盏有着深厚的情怀,“认准了这条路,就坚持做最好的成绩,做柴烧第二人。”吴志强说,就像外界对熊忠贵师傅是复古龙窑柴烧第一人的赞誉一样,师傅是第一人,作为熊忠贵的亲传弟子,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柴烧古神韵建盏的传承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