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公司
 

2018年3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合内外资源 亚光家纺为新旧动能转换探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骐 文华

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星

面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国务院、山东省、滨州市近期密集出台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文件。“省市作出的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战略部署,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亚光作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力争走在前头、干到实处、做出成效。”

《中国企业报》:纺织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转化新旧动能是不是挑战更大?对于省、市的这一工作部署,亚光公司制定了哪些相应措施?

王红星:应该说转化新旧动能是大势所趋,是国家要求工业企业从制造向创造、从速度向质量、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必要之举。回到企业来说,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这一形势我们一直看得很清。所以,亚光公司在2017年为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累计投资达4300万元。2018年,我们结合滨州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实施规划”的要求,再加大工作力度,围绕节约用工,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个中心,大力开展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我们计划再投资8000余万元,用于新旧动能转换之需。

《中国企业报》:在传统产业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是许多类似企业想做而难以做成的事,亚光将怎样实施?

王红星:我们的主体思想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打造智慧工厂。以此为目标,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众所周知,染色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都很低、精度不够、回染率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智能集散管控技术,引进智能染色管控系统,对家纺染色生产线实现染料助剂的全自动调配、输送,从而达到智能化改造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引进数码喷墨印花机等装备,对原有常规印花生产线进行提质增效、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企业报》:我们从相关文件中看到,针对新旧动能的转换,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另一方面对人力、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亚光采取哪些办法,以人才的升级带动企业发展的升级?

王红星:新旧动能转换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当然不能缺席。可以说,动能转换一刻也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根源在于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亚光的发展,也得益于国际高端专业人才为我所用。2017年,我们从葡萄牙引进了专业的设计师。在国际高端纺织品界,葡萄牙设计师一直走在前列。我们通过引进国际化人才,来指导亚光的设计创新,并与美国、澳洲公司的设计师形成联动,更好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中国企业报》:启用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是否也成为亚光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种途径?

王红星:参照亚光取得的成效,我们认为企业的国际化与企业的创新性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公司,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都设有海外公司,有超过30人的海外团队为公司提供产品设计、营销及客户服务,这也成了目前公司最重要的市场。其中,美国市场自主研发的比例达60%以上,先后创建了Loftex、Loft by Loftex品牌,并租用了高端品牌和新签约“玛格丽塔维尔”品牌。目前,我们已与英国的沃克公司签约合作,为他们的三个品牌“桑德森”、“塞恩”和“哈乐昆”开发新产品,使公司率先将中国自己的家纺品牌打入国际中高端市场,2017年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额达到1.3亿美元。在澳洲市场,公司出口额连年突破3000万美元。先后获得多个国际大公司颁发的客户大奖,在中国毛巾行业首屈一指。这就意味着,我们通过创新,实现了企业品牌的打造。在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了新动能的提升。

《中国企业报》:内有技术支撑,外有市场支撑,亚光的新旧动能转换是否水到渠成?

王红星:创造出好的条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利用条件并实现价值最大化。就亚光来说,我们注重内外资源整合,形成一个更有力的创新平台。可以说,我们的创新平台在国内居一流水平。2017年,我们投资2000万元,新上产品研发小试系统,建成纺织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只需投入较少的原材物料,即可快速出样,为产品研发提供基础性工艺参数。这对于新型原料、特殊纤维、特殊风格毛巾成品研发试制,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目前,这个系统已投入运行,完成了多项新产品试制。

《中国企业报》:创新无止境,在中国家纺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亚光,下一步将有哪些规划保持自己在业界的领先位置?

王红星:今后的创新,我们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新”促“四化”,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标准化+”行动,加快毛巾国际标准化进程。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为滨州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作出积极贡献。未来五年,力争达到毛巾标准体系全面健全完善,完成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3—4项。围绕家纺产品制造的转型升级转变设计思维,积极开展绿色创意设计,逐步推进“互联网+”与家纺产品设计能力相结合,着力开展自主创新设计生产实践,力争每年研发设计新产品120余款,推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力促动能转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