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中国特色小镇调查·横店模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中国特色小镇调查·横店模式
 

2017年8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店崛起:中国梦工厂20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始于1996。

那一年,61岁的徐文荣的手和73岁的谢晋的手握在了一起。尽管已经创业20年,但横店的山山水水还保持着它的纯朴,而就是从这一刻起,一场山河换装的工程开始了。这一场工程的起点就是为拍摄《鸦片战争》而建设的广州街。

转眼间,又一个20年过去,期间,2000年开始拍摄场地免费使用,影视拍摄与文化旅游逐步兴起;2003年国家批准成立唯一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横店也一跃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特色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2012年,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通过政策叠加,实现了产业发展全域化,不断走向世界影视舞台。

横店制造

目前,横店聚集了871家影视企业和518家艺人工作室,累计拍摄影视作品1800多部、48000多集,吸引了华谊兄弟、唐德影视、印纪传媒等知名影视企业落户。20年来,横店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先后建起了30多座大型影视实景拍摄基地、35个室内现代摄影棚、55个影视拍摄外景点,影视实景基地汇聚南北地域特色,展现皇宫与民居建筑风格,跨越五千年中华历史时空,各类场景一应俱全。横店影视城主导制定的《影视拍摄基地服务规范》被列为国家标准进行推广。

横店已真正成为中国“规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技术最先进、成本最低廉”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影视梦工厂”,成为全国影视文化产业中的龙头。8月骄阳之下 ,记者在横店采访,在横店影视城闷热的摄影棚里、在各外景地,一共有近40部影视作品拍摄和制作中,这是横店普通的一天。

而在无数个“普通一天”的基础上,20年横店日复一日的发展,探索出了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与模式。

首先是作为影视城,它的产品是什么?横店把拍摄影视作品和旅游做了一个嫁接,呈现为多层次产品模式。影视基地观光——即“看拍摄基地”,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江南水乡等,是横店影视城旅游产品的基础;影视文化演艺——横店影视城的每个下属景区,都有一到两台文化演艺秀,文化演艺秀有效弥补了“看建筑”形式单一的短板;影视拍摄体验——顺应现代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个性化、参与性、互动性的需求特征;此外还有梦幻谷等非影视主题。这些构成基础产品群。

在产品定位基础上,横店为其影视城产业确定的发展模式就十分清晰了,即以影视拍摄基地为中心,实现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驱动,协同发展。

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剧组和每年都在增长的游客。在影视生产服务链条上:上游的群众演员招募(由群众演员公会组织管理)、演职人员供给(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提供培训)、服装道具制造(专门的服装道具公司)以及下游的影视后期制造(剪辑、录音等)、影视宣传推广(传媒公司和电影院线)等,培育了横店影视特有的“影视产业集群”,造就了横店影视城领先于国内众多影视基地的独特竞争力。在影视生活服务链和游客服务链上:住宿(横店集团拥有酒店五十余家,床位30000多个)、餐饮(500多家)、购物(自有好乐多超市)、交通(自有汽车公司)、娱乐等形成了密切的一体化平台。

但这些显然还不是“横店的奥秘”。

横店的奥秘

“横店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盈利模式。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影视拍摄免费——影视服务稳定获利——旅游服务放大收益。持续十五年的“免费”政策,积累了影视圈优秀的口碑,至今每年吸引数百个剧组到横店取景拍摄。每年这些剧组的上万名演职人员,为横店影视城下属酒店和餐厅带来了稳定的、没有淡旺季的生活服务收入;而横店影视城围绕影视拍摄提供的上下游服务,既大大便利了影视剧组的拍摄,也为自身带来了持续的产业服务收入。同时,影视剧组的“免费”拍摄,带给横店影视城的是免费的、持续的、高效的品牌宣传,实现了游客数量的几何式增长,门票收入也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一个游客,门票消费约300—500元,住宿每天200—500元、餐饮、购物和娱乐等关联消费数百至上千元,一千多万人的游客,就十分可观了。2016年,实验区营业收入180.9亿元,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2017年上半年,实验区实现营收118.7亿元,增长20%。

凭借着这一优秀的业绩,横店成为中国影视基地“老大”,将无锡、涿州、镇北堡等悉数甩在后边。

横店凭什么?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永安总结了横店这些年努力的成果,他说了四个方面:专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自主化经营、产业化拓展。

(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