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7年3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税费再成两会焦点 “奇葩收费”引企业吐槽

专家呼吁进行相应督查、问责,政府收费项目做到“收费法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莫过于为企业“减税降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央减税降费的政策还是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出现,一些强制性培训等收费项目加大了企业成本和负担。对此建议政府收费项目必须做到“收费法定”,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追责问责。

减税降费力度大 企业将继续受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今年赤字率保持不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减税降费,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中央2017年的减税降费力度还是很大的,预计今年减税降费将使更多企业受惠。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采取减税降费的措施来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此前营改增对制造业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制造业以前也是要交增值税的,营改增对第三产业减税的效果比较大。费用方面,国家也一直在清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态了,将会继续减费,例如以后企业可以自己作报告,而不需要再付费委托第三方做报告等。

“现在国内企业的负担,主要就是税收的负担和相关费用的负担。中央非常重视这个事,江西省也很重视。去年江西省就出台了降成本优环境的80条政策措施,每年为企业减负超过50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弋阳县南岩镇水南村委会黄家村小组组长、弋阳大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长林表示。

企业期盼减免“奇葩收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在减少国内企业制度成本方面,国家近年来通过减少审批环节、行政体制改革等举措,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方面,包括各项收费和银行利息,则需要有所加强。

对此,倪涛也表示,虽然中央层面减税降费力度很大,但是有时候政策落地不是很到位,或是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去年我在提案中说的‘奇葩’培训上岗证的问题,现在有的地方还存在。”

倪涛进一步指出,在发达国家,例如挪威、美国,他们的证件是一次考取终身有效。而且国外考证,一次不管是一个人考还是一百个人考,都是一个考官,是按小时收费的。而我们国家是按有多少个证来收费,过几年换证的时候又要收费。说起来这些费用并不是这些部门来收取,而是其指定一些机构来收,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收费。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统计局副局长、重庆市政协常委丁时勇指出,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同时,许多企业也在反映各种收费项目繁多,而且征收不规范,收多收少有时候全凭收费者一句话。

督查问责并举 遏制乱收费

倪涛建议,减税降费问题,除了中央加大力度去做,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督查、问责。要实实在在地让众多企业感受到政策的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也建议,国家应综合施策、精准施策,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大力气清理整顿“红顶中介”,通过国务院督查、政府专项审计等手段遏制名目繁多的收费,严肃追究乱收费部门的主体责任。

丁时勇强调,政府收费项目必须做到“收费法定”,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清费”与“减税”共同发力,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要建立规范的收费目录清单。凡是清单上没有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一分钱也不能收。

“强化监督检查方面,要充分发挥审计、督查、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大对政策落地效果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督促整改涉企收费中存在的问题。”丁时勇表示,要重点关注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情况,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要强化信息公开,完善企业调查和举报平台,将收费问题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此外,严格追责问责方面,要建立健全对清理和规范收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追责问责制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限期整改;对因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清理规范不到位,构成违纪的,应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对失职、渎职或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形成的乱收费行为,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责。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