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文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文创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画家刘亚明:艺术背后的独立思考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菁 本报记者 黄永琰

2016年9月,艺术家刘亚明的肖像作品展在北京的天趣园艺术空间举行,集中展示了他近30年来不同时期的数十幅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微妙变,让人产生这些作品不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的错觉。但对刘亚明的艺术经历有所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其艺术作品背后的一脉相承之处。

不走寻常路的少年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那时的人们或许还在为未来担忧时,四川内江的一个十多岁的叫刘亚明的少年仍旧苦于鼻炎带给他的困扰。鼻炎让他长期头晕眼花,也导致了他记忆力不好。这也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但是,刘亚明对于世界的感知却异常敏感和灵敏。他常常流连于田间、山头、水边,大自然的颜色变化、光线变化等都让他着迷和好奇。而且当地的宗教题材的石刻作品,比如荣县大佛,也深深地震撼了他。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刘亚明。如果说自然世界之美是刘亚明的艺术启蒙者,那么真正将他引领至艺术之门的是电影院门口的海报。一天,当他看到内江电影院门口的海报时,海报上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

在电影院学徒期间,他主要跟师傅学习画海报,画大画。当时的电影或者是红色电影,或者是从国外引进的同样主旋律的电影,所以海报自然也就要求画一些主题鲜明,同时又是宏大题材的作品。这一学就是8年,彼时的刘亚明成为了四川电影美术界小有名气的美工。但是,他的人生又将迎来转折。一次,刘亚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该作品深深影响了他。他决定辞职学习油画。这意味着他会失去一份固定的工作,而且画油画也需要更多的金钱投入,一般人很难承受得起。师傅当然明白这些,出于担心,他反对刘亚明学习油画。但刘亚明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选择了油画。

当然,师傅的担心成为了现实,油画曾经给刘亚明带来了生存的问题。艺术的创作是需要良好的物质保障为基础的,由于一度因为生存所迫,刘亚明重拾本行,到北京给影视剧做美工,以缓解生存压力。曾经轰动一时的经典电视剧《渴望》的美工和《编辑部的故事》的美术设计都是刘亚明。这两部影视剧的成功,刘亚明自然功不可没,他也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影视剧美工。所以,即便不画油画,去做影视剧美工,同样可以让刘亚明名利皆收。但刘亚明又回到了画室,进行油画创作,直至今天。

自成一体的艺术形态

刘亚明的“温暖”主题展中很多肖像作品都与刘亚明的家庭日常生活有关。有的作品表现怀孕,有的表现生孩子,有的表现剪指甲,有的表现换尿布,等等。这种题材是刘亚明同时期的很多画家不愿意触及的,因为他们更愿意追索和自己生活无关的题材和内容。而刘亚明觉得,这个时代缺少真诚,缺少家庭的温暖。所以他更愿意用笔触绘及家庭生活,将生活过程真诚地表达出来。他说:“我愿意将生活真诚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升华和拔高。这样的作品,会让大家感到与众不同。”

这类肖像作品让刘亚明的艺术迎来了高峰,让他名利双收。然而,不自觉地,这种自我审视,独立思索的特质在内心蠕动,并推动着刘亚明寻求艺术风格的转变。2000年左右,刘亚明觉得自己的作品需要更加恢弘和宏大的题材。他发现人性和宗教的核心需要宏大的题材来体现;和他不受他人左右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有关;和他对于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以及人们精神与物质的纠葛有关;和他欧洲之行瞻仰了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的大型作品有关……

刘亚明经常每天用16个小时来画画,一些大画一画就是几年,这也让他的身体付出了代价,右手的手指曾经一度伸不直。除了时间的投入,画大画还需要经济的投入,有的大画甚至让刘亚明投入数百万元。他不愿意像其他画家那样受金钱左右,而让自己的艺术走了样、变了味。他要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他的作品融入了印象派和超现实的特点,甚至还融入了文学上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戏剧的元素。在技术上,他融入了雕塑艺术以及东方特有的书写感等技法。而在内容上,他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和精神以及普罗大众群体性的思考、困惑。

在艺术上,刘亚明的尝试,探索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态度,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当诸多业内人士在展览现场为刘亚明的作品点赞和喝彩时,刘亚明并没有沉浸于此,而是选择带着独立的艺术判断和思考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或许,当人们看到他的下一幅作品时,会惊讶于作品的再度变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