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降成本或仍难摆脱实体企业经营困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玮
时间进入夏末,一项新政还是引起了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热度余温一直持续到现在。《方案》围绕生产和融资层面共提出42项降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可总结为 “六降一提一鼓励”: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
中国实体企业利润增长捉襟见肘。从2010年以后,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就一路下滑,去年一整年累计同比都是负增长,今年上半年略有好转,截至今年6月份,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只有6.2%。利润=收入-成本,收入方面,国内正逢经济转型时期,内需疲软,同时外部经济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一直存在。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收入同比增速维持在30%以上,而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仅剩不到3个百分点;成本方面,以“主营业务成本率”为例(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收入*100%),2010年初,中国企业的成本率维持在81%左右,此后呈现周期性上涨态势,截至今年6月,企业成本率达到85.79%。
而实体企业缺钱,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更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
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方案》,就是从降低企业成本入手,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与以往政策不同的是,这次《方案》不再从整体层面出发,改变了以往单一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企业投资的做法,而是更加紧贴实际、从更微观的层面为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做出的举措。
传统单纯依靠宽松货币政策扶持实体企业的做法因其有失针对性,效果并不显著。针对此类问题,新发布的《方案》不仅仅是从融资层面,更是从经营层面的微观角度进行了改革,将工作的重点从扩大资金供给转移到成本压缩。放弃了以往动辄扩大货币供给的一贯做法,从企业成本构成方面考虑,细致而务实地提出了“六降一提一鼓励”。
由此可见,在主营业务收入没有明显提升动力的前提下,企业融资和经营成本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制约利润增长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成本分化较为明显。企业成本的增加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滑,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该企业对可接受成本的接受程度,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限制了企业利润提升,并由此导致了严重的债务违约问题。《方案》对这一困扰企业的债务问题也没有回避,甚至做出了过于具体的阐述,反复提到了诸如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等股债结合方式。
股债结合分为三类:首先是投贷联动,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与商业银行相关的投资公司进行股权直接投资过程中,该商业银行从贷款方面予以配套,从而形成“股权投资+贷款”的联动业务模式;二是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如PE)的合作模式;三是直接向PE机构发放贷款。与投贷联动并列的另两类股债结合分别是明股实债和债转股,明股实债指的是法律关系上属于投资入股,一旦目标公司在协议商定的时间内不能达到发股上市或在新三板上市的条件,则投资方的入股资金就会转为投资方对目标公司的借款,目标公司的大股东要承担偿还这些资金本息的义务。债转股在上半年已成为热点,本文不再详述。
这应该是针对性很强的一套办法,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有提及。但变成现实却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想要取得预期效果将不亚于当初的“三角债”难题。可见企业经营负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同时,以往单一的政策调控已越来越呈现出严重的弊端。为了改善生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往往头痛医头仅从融资方面考虑,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定向降准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放贷意愿。而实际上这种做法缺乏针对性,并且往往是加重了资金的脱实向虚,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风险。并且缺乏对企业市场端经营情况艰难的考虑,也就是说,企业已经不只是“输血”就可以摆脱困境,而是其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出了问题。
近年来,中国M1、M2货币剪刀差不断扩大。今年一月份,剪刀差为4.6,时隔半年,7月份一下子攀升到了15.2。表面原因是银行活期存款大幅攀升,深层次原因是资金持有者由于实体投资回报率低而不愿意对实体企业进行投资,更多的钱会保留在活期账户甚至流入金融市场。即便货币环境宽松了,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短期也很难对实体企业改变看法,毕竟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早在2010年初,中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一度超过50%,而今年7月份仅为-3.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不尽如人意,今年年初以来出现了严重下滑,同比增速由去年底的10.1%降低至今年7月份的2.1%,而且未来缺少提升动力。
由此可见,此次《方案》的出台,算得上是真正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落到实处。其细致程度和政策力度历史罕见,但是否能为实体企业盈利改善带来明显效果,却还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