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应对 不良贷款增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开伟
商业银行2015年财报相继出炉:不良贷款增长近五成,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银行业利润增长趋缓,商业银行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仅增2.43%。
年报数据反映出了商业银行经营正陷尴尬困局:一边是利润增长下降至个位数,“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资本公积、呆账准备金等蓄积能力逐渐下降;一边却又受经济下行大环境影响,导致产能过剩、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引发不良贷款大面积反弹,“经营无风险之虞”已成过眼云烟。当然,目前商业银行经营陷入尴尬境地是对经济新常态的正常映射:一方面,银行业应对此保持正常心态,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从逆境中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应正视眼前经营陷入困境的现实,认真分析导致目前经营困局的原因,树立高度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困境中砥砺“品行”,实现逆境求发展。
而要让目前经营不利局势扭转,商业银行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应对不良贷款持续增长上来,因为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经营成败至关重要;如果不良贷款持续上涨态势得不到有效控制,或存量不良贷款得不到有效盘活,在当前盈利能力下降和盈利空间收窄形势下,不仅会进一步侵蚀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和降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能力,更会放大银行信贷经营风险,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目前应对不良贷款持续上涨成为摆在商业银行经营面前的头等大事。
而应对不良贷款持续上涨,从宏观方面看是个庞大的金融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层面较宽,笔者不过多着墨,仅从微观层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方面谈几点看法。笔者认为,具体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充分利用政策,加速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应对不断快速增长的不良贷款。因为靠传统的提取拨备来消化不良贷款,还要受盈利水平影响,消化额度和消化进度会受到限制,为达到快速消化不良贷款目的,必须走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这条新路。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加速资金流动性,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释放更多资本金,有更多空间做现金产业。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意味着酝酿多年的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方案落地,也标志着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多了一条求生“通道”。令人欣喜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ABS)试点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监管层对不良ABS制定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重大政策利好。其二,加大对银监会调整拨备覆盖率政策的呼吁,促成银监会尽快降低拨备覆盖率水平,增加盈利消化不良贷款。据权威机构披露,银监会将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最低监管要求,7家上市银行可能获得下调资格,5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可能下调拨备,下调幅度可能到120%或130%。虽然目前尚未正式成文,但商业银行可强烈呼吁政策出台。就目前而言,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5%,相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59.2个百分点,但仍有下调空间;且多家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为下调提供了条件。据测算,下调拨备覆盖率可为上市银行腾挪利润空间在7%到25%不等;如果拨备覆盖率下调至120%,对利润影响占比约9.4%,腾挪的利润空间在4%—15%不等,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利润本身调节,消耗掉不良贷款。其三,充分利用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加快不良信贷资产出清力度,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并结合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加快“僵尸企业”淘汰力度,将隐性不良信贷资产尽可能全部暴露。目前利用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具有先天条件,原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继续发挥较大收购能量;同时银监会批准新进入的15家省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作用也将逐步显现。据信达最新年报显示,2014年不良资产经营收入达315亿元,同比增长44.1%;东方资产2014全年不良资产业务收购规模达500亿元,已经累计处理了近万亿的不良资产;长城资产去年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包114个, 主营不良资产业务净收入占比达76%。而且在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都发了“财”,如赴港上市的华融2014年实现净利润130.31亿元人民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10%;其不良资产业务占总收入的56.1%,不良资产业务获利93亿元人民币。显然,有足够资金势力收购更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沟通与协作,消化不良贷款前景还相当广阔。
此外,商业银行应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金融业管制放松、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有利因素,有效拓展经营的更大自主权和主动权;并利用利率市场化合理配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自行决定利率水平,不断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