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鑫茶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新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宗强 朱莹
成立不到5年时间,贵州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将普安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优势转化为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历经百万年岁月沧桑、至今仍仅存活于普安县境内的古化石活体植株品种——“四球古树茶”转化为产品的品质优势,将普安县数万亩优质茶园基地转化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打造成现代生态有机茶叶产品和现代化管理标准示范茶园。
如今,坐落于普安县江西坡镇的宏鑫公司,已经发展为集茶叶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科研、农工商联合为一体,以弘扬茶文化、推动黔茶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茶农致富为己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用科技手段全面开发茶
走进宏鑫公司茶园和车间厂房,随处都能见到科技带来的生产力。
工人们用机械收割机进行鲜叶采收,就在不远处,公司安放在茶园的摄像头全程对此操作进行远程监控。
“我们要实现茶产业的工业革命。”在宽敞干净的加工车间,公司老总曹宏这样说道,公司花重金研制引进了一条全世界最先进的红碎茶生产线,搭建起全方位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并对所有出产的产品进行茶多酚、氨基酸等鉴定以便用科学数字量化品质……目前公司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机转换产品、ISO9002008;ISO22000-2005等认证,所生产产品已经通过欧盟481项检测,这也是贵州茶产业界唯一一家获得该认证标准通过的企业。
在老总曹宏的眼里,“我们要改变过去的观念,实现茶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贵州的茶叶企业这么多年没有做起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仍旧在做劳动密集型企业,谁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谁就会是赢家。
为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宏鑫公司一直在努力。
“你看,这就是茶园的大景,我放大其中一株茶树的叶子给你们看。”在公司的信息化平台上,曹宏不停地轻击用鼠标转换着摄像头的远近和方向,并详细讲解着:“我们在现场安置了数百个摄像头,几乎每片叶子都清晰可见。这些影像会全程录影,茶叶生产质量保证可追溯。”随着大屏幕上镜头的不停切换,一个现代化的茶园就这样规范、透明地展现在了面前。
这里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一条CTC红碎茶生产线,几百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3名工人在操作。从碎茶到制成品,整个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工人只需负责设备的查看和维护。“从鲜叶到成品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一天能产出8吨红碎茶”。据了解,设备也是目前世界红碎茶生产最快的设备,目前,宏鑫公司正准备就此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提升公司的形象。
曹宏坦言,“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不做创新,那我们就落后了。”目前,宏鑫公司正努力拓展生物制药等新的发展领域,用科技的手段把茶的综合利用开发出来,引领黔茶革命。
利用国际化视野
实施品牌化战略
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当地制茶、用茶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普安和晴隆就作为全省唯一的红茶出口基地,是贵州省首家万亩茶基地,现有品种以云南凤庆大叶种为主,是生产有机高档红茶和CTC红碎茶的重要茶场。
茶产业是江西坡镇第一大支柱产业,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该镇,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茶业的发展不是一味地扩大茶园面积,而是迫切需要帮助茶农打开市场,在国际市场,红茶的份额占93%,绿茶只占7%,所以红茶的市场远远高于绿茶,而普安的茶质好,开发前景广。”谈起在普安投资建厂,曹宏对红茶市场满怀信心的同时,更看好的是普安的茶质。
曹宏表示,普安绿茶享誉中外,但始终没有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就在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加工,三流的营销,四流的发展思路。绿茶的份额太少,品牌太多,很多好茶的光芒被西湖龙井、福建大红袍等绿茶“埋没”。红茶市场份额大,而且普安是古茶树之乡,不仅有良好的种植气候,还有成熟的种植技术,通过规划和整合,打造独有的红茶品牌,一定会在中外市场上独占鳌头。
谈到贵州省茶产业的发展,曹宏认为,“我们要避免发展区域经济,茶叶做出来至少要卖给外省人,甚至是外国人,挣外汇回来发展贵州的茶叶,红茶在这方面有优势。”目前,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宏鑫公司还依托普安茶资源,同步展开了品牌创建工作,先后推出了“东方布依”、“简能”等品牌,并与多家茶叶科研单位结盟,建立生物研发中心,开发茶多酚生物制药系列药品。
眼下,该公司生产的红碎茶已出口国外,其打造的“简能”、“东方布依”等系列茶叶品牌,已销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走上了品牌发展的道路。
2014年,普安县江西坡镇成为贵州省首批茶业出口示范基地;2015年11月,普安县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贵州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与此同时,宏鑫公司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奔小康。近年来,普安县采取了多种类型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全力增加农民收入。
种茶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其中宏鑫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发展茶叶产业中,宏鑫成功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据记者了解,公司对茶树的高效利用使茶园实现了从传统的每亩1000元收入提升到每亩5000元收入,带动了周边3000户农民发家致富,为当地富农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