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百年·企业新景气-路径
 

2015年11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能源园区: 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我们下一步目标是生产邮政、快递以及城际交通新能源汽车。”近日,浙江超威电源动力有限公司周明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上下游产业的延伸与发展。

位于浙江长兴县绿色能源产业示范区朗山园区的浙江超威1998年创建的超威动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行业的领先者。2014年,超威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600亿元,在铅酸电池行业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新能源园区需要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紧密合作,产业才会有生命力,园区才会可持续发展。

一县两新能源园区

作为我国的蓄电池之乡,长兴已经从粗放式逐步向高科技技术方面转型。

“新能源是长兴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下一步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长兴县委宣传部外宣科长张啸松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长兴电池企业最多时达几百家,由于多为手工业作坊,铅金属对空气、土壤、河水造成严重污染。经过几年的努力整改,目前电池企业减少为15家。但在减少企业的同时,产值却增长了10.5倍,还出现了天能、超威两大产值过千亿的航母龙头企业。

记者在长兴采访中发现,浙江天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超威动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航母级企业分别坐落在长兴新能源高新园区和郎山新能源产业园。两园区均为省级新能源工业区。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小浦镇办公室陈主任告诉记者,现有落户企业14家,亿元以上投资企业7家。截至目前,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近2.3亿元,园区是长兴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聚集了以超威、宝能、铁鹰、美孚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企业,同时引进了理光、超达、金润大正机械、鑫瑞复合材料等新能源配套企业落户。2014年园区实现产值达55.6亿元(其中新能源53.9亿元),同比增幅10%;税收6238万元,同比增幅53.9%。预计2015年实现产值达60亿元,税收近6500万元。

而创建于2007年的长兴新能源工业园区,在美国江森自控、浙江天能国际等大型企业的带领下,先后有78家企业落户,已投产企业62家。其中10亿元以上投资企业3家,亿元以上投资企业34家,外资企业10家。

新能源园区分布不均

事实上,不仅是浙江长兴,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园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并通过以优势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园区内新能源产业链条的良好补充,不仅优化了新能源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更吸引了投资,推动了产业的集群发展。

总体来看,国内新能源产业园区以光伏及风电产业为主,依托于国家顶层规划的政策背书,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园区上表现异常积极。中研普华研究员李湖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到目前为止,国内以新能源产业为名目兴建的产业园区已不下百个。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能源园区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园区并未经过充分论证就匆匆上马,而园区建成后并未达到应有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新能源产业园主要布局在华南地区、东部沿海及环黄渤海等经济传统发达地区,而内蒙古、新疆等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产业园区发展严重滞后。此外,东部部分新能源产业园缺乏相关产业基础,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而存在的,无法产生经济上的协同效应。在缺乏产业布局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的布局有很多问题。

新能源园区需要龙头带动

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李湖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十三五”规划中,新能源将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他分析,从趋势上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能源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必将受到政策上的大力倾斜,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速度仍将进一步加快;二是目前通过粗放式整合新能源企业模式问题重重,新能源产业园将呈产业链式及集群化发展趋势;三是新能源产业园区将依托当地特色项目及资源逐渐向内地拓展。

尽管新能源园区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积极表现。李湖告诉记者,从泰州海陵新能源产业园、江苏张家港新能源产业园等国内优秀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园的发展首先应当以龙头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其次,应当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为新能源企业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第三,完善园区金融体系服务,缓解新能源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