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9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山王”张延昀的艺术睿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金文

“泰山王”张延昀的艺术睿智

艺术家简介

张延昀,字天白,号子乙斋,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创意产业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孔府楹联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炎黄艺术馆、徐悲鸿艺术馆等国家级艺术馆及党政机关和企业家珍藏。2009年文化部与中国文联共同推出《当代画坛巨匠》———“吴冠中、朱德群、张延昀、黄永玉、范曾、张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0年中央电视台《书画品说》栏目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同年央视《时代先锋》又做了进一步报道。其雕塑作品历代十二帝王像、十七刻碑被山东青岛琅琊台历史景点珍藏;四大天王像被青岛大珠山珍藏;国际十二名人模具被北京紫铜浮雕公司珍藏。他被国家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建国六十周年书画艺术突出贡献奖”、“中国艺术年度人物”、“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家”、“中国书画家100强”、“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望岳》松涛碧浪长流世间新韵,空谷幽兰漫送亘远清香

巨幅泰山,五岳山水长卷和中堂,配以楹联的榜书大字,出自“泰山王”张延昀之手。无论远观抑或近品,一种身临其境的愉悦感直抵心灵,那是当今世上绝无仅有的画作,全幅画充满着震撼与霸气。整体泰山系列山水,取泰山的六个景区十二个景点,组成《泰山十二春秋》,作品凝润笔墨养目清新,浓淡映透重叠山峦。

泰山,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缩影,天道合一的归宿,欲望幻想的思想寄托,可谓天人易境之地,中华民族的脊梁,凛之以风神,屹立在东方,史称“天下第一山”。

初观张延昀先生的画作,顿觉气势雄伟,豪情壮志激荡于心;复观其作,但觉气象万千,洋溢着清心悠然的自然气息;三观画作,深觉笔墨图式精湛于道,巧密精细,借泼墨之出神入化,构筑了泰山磅礴的天然气势和山光水色的美好境界。

作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领军级画家,张延昀为了更好创作泰山系列山水,他深入生活,数十次反复登临泰山,拜石为师,取自然之本真,精心揣摩,融会贯通。观泰山,山势庄严重叠上接九天,雄伟高大从山之颠,苍松巨石林耸,烟云变幻,气象万千,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出神奇,乾坤清气,自然奥妙,这一切渗透了延昀先生的心扉。鬼斧神工的泰山石纹理,大自然神奇笔墨的造化,成就了他绘画的笔墨和图式,再现了天地神工的自然本真。他从《易经》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寻找参数和原理,追寻天地乾坤之道,逆锋运笔,顺势成形,逆为阴顺为阳,对立统一,即一阴一阳。老子云“之谓道”,“道”之天地之本,是“道”使延昀先生把天地阴阳的永恒哲理化整为零,阴中取势,阳中定形。他巧妙的运笔,绝妙的图式,构成了独具华润清新的艺术语言。他凭借泰山的自然感受为经验基础,以自然写生寻求笔墨的灵性,实现了传统绘画图式与笔墨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也完成了自我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易境构造的呈现。

张延昀艺海耕耘五十余载,书画双修,以书入画,书画交融,以阴阳逆顺的用笔泼写兼施,开创了“张氏泼写法”。欣赏先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即使你简单的回味和阅读,也不难眀识:其一,纸质不同,上至20世纪30年代下至文革前后;其二,时令不同,泰山系列山水,六大景区,十二景点,四季分明;其三,手法不同,道亦不同,阴中取势,阳中定形;其四,张幅形式不同。高大横巨,小中藏灵,横泼竖写,高矮居中。传统与创新的精神思维,易境与自然融合的天衣无缝。优质的纸质,精美的图式,多角的泰山,这是泰山王对泰山最为立体的设计,最为智慧的谋划,最为完美的呈现。

延昀先生对易经文化的传承和继续,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易境艺术语言,他以新的意识易境,改革与创新的笔墨完成和实现了对远古文化的对话,在他的字里行间,山山水水中,无不充满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他以崭新的艺术风貌,鲜活的时代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他拜佛教泰斗本焕大师门下皈依多年,寻找与远古文化的对话途径,丰富易境文化艺术的体系。

在同儒家文化的融汇中,数年的执着与不懈努力,把孔府楹联丛112幅搜集增至180余幅,经对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系统挖掘和整理后,囊括于一册,完善了孔氏家族文化。然后用大八尺竖开的纸张,以榜书的形式书写出来。其阵容之大,篇幅之多,浩瀚强霸之笔墨气势,包含了历代孔氏家族的精华思想和历史荣光。警世名言,天地阴阳,古今兴废,时代变迁,人文万象等,无不囊括其中,是一部内容丰富,哲理精妙,品位崇高的历史文化巨献。张延昀泰山十二春秋系列先圣登临龙潭飞瀑翠峰叠嶂旭日东升碧潭春晓碧霞瑞雪云步桥甘露泉河清海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