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人文生活
 

2015年7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烛尘:一心报国无所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晋珀郭婕薛怡然

李烛尘:一心报国无所惧

李烛尘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一个小康家庭里,19岁考中秀才,1909年他毕业后来到北京。当时革命浪潮峰起,辛亥革命后,1912年李烛尘去日本留学,攻读电气化学,1918毕业后怀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

研制新品打破垄断

回国后,李烛尘获高瞻卓识的范旭东邀请,在久大、永利、黄海三位一体(史称“永、久、黄团体”)的化工企业任经营部长、厂长等职务。“永、久、黄团体”于1925年永利终于生产出纯碱,行销国内外,打破了英国财团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居我国当时民族资本化工事业的前列。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的久大、永利被日寇劫占,“永、久、黄团体”决定全部内迁:李烛尘被推为内迁总负责人。当时“永、久、黄团体”内迁员工、眷属共千余人,在他的指挥和安排下,于1938年3月全部安全撤至重庆。他奉范旭东之命,将300余名技术人员,除一部分安排在黄海化工社进行研究工作外,其他分别安排在他任厂长的几个分支厂,继续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使他们各得其所,才尽其用,为“永、久、黄团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战火中保护产业

塘沽沦陷后,日本军队把久大、永利厂包围。李烛尘按照范旭东的要求,指派员工将厂内留下的部分蓝图和资料集中在制碱炉内烧毁,部分图纸资料则秘密保存,以为到后方建设碱厂做技术准备。

随后,李烛尘又派人以复查测绘为名进入塘沽永利碱厂,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拆散处理掉石灰窑顶部的分石转盘及遥控仪表;二是拆除当时属最新技术的蒸馏塔上的温度传感器;三是拆毁碳化塔的部分管线。拆下来的仪器和图纸一起,在当年的8月底由碱厂职工携带分批乘船南下,再经香港转道武汉和长沙,之后又陆续转移进川,成为在大后方重建盐厂、碱厂的重要财富。

1937年秋,日本军部华北开发公司授意其下属兴中公司夺取永利碱厂。由于永利碱厂在国际上负有盛名,日本人起初还有所顾忌,兴中公司代表刀根曾几次“拜访”李烛尘,大谈“日中亲善”,企图与永利合作经营。李烛尘避而不谈。碰壁的刀根找来过去与永利有过一段合作关系的日本三菱公司,由三菱公司出面向李烛尘提出,他们以民间财团的名义提供技术和资金进行投资,由两家合办永利。

痛斥强盗野心

“侵略者的伎俩,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在我祖父眼里都是露骨的强盗逻辑。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李烛尘的孙子李明智回忆说。

但三菱公司的代表仍纠缠不休,李烛尘搬出永利碱厂的章程说,“我们是民营企业,公司章程明文规定,必须是华籍人士才能入股。我个人是无权更改公司章程的。”

日方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与此同时,永利碱厂过去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华行的总经理吉勒理,也派其华人董事孙仲立多次找到范旭东和李烛尘,建议把永利制碱厂改为中英合办。卜内门公司愿意用在日本银行的存款30万银元做抵押,作为合作的前期投股。

对那段历史,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张利明说:“卜内门公司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一方面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另一方面,趁此机会将其资本加入永利,准备在战后作为与永利碱厂合作的依据。”范旭东、李烛尘对此建议也都予以拒绝。

日本军部再也耐不住性子。1937年12月9日,日方军代表拿着预先拟好的协议,逼迫李烛尘在文本上签字。李烛尘忍无可忍,一改往日斯文儒雅风范,怒斥道:“世界上哪有强盗抢了东西还要物主签字的道理!你们做强盗也太无勇气了!”

(作者单位: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后记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永利、久大两厂随即复工,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领导工商界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效力。同年4月,刘少奇到天津对工商界作重要讲话,鼓励工商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参观了永利碱厂,与李烛尘进行了三次长谈,表扬他对工商界所做的工作,鼓励他继续前进,还对久大、永利存在的具体困难,提出解决办法,给予很大支持。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代表产业界参加了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李烛尘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