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黄金十年”
八年抗战:被毁坏的中国经济之一
来源:中国企业报
战前“黄金十年”
战事是在1937年7月7日午夜前不久的黑暗中开始的。
而那个1937年的夜晚,几乎所有的记载都提到,“这是一个和煦的夏夜,空气中有粮食的香气。”
在1937年7月7日这一天,对于这场战事的最终来临,蒋介石已经从1931年“9·18事变”的猝不及防变得无比确信。
在政治上,1936年的“西安事变”最终使他在口头上答应了抗日;而在经济上,他更加意识到,财政部长宋子文,正在使这个庞大的国家迈进金融和税收统一这个环节,而利用重工业和资源管理手段将会使他的政府能够应对未来的战争。
从金融和货币政策的统一,进而推动重工业发展,这就是1937年之前的中国经济的明显脉络。有专家后来指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经济政策正在改变落后的中国。
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缓慢的发展过程。经过实施新的财政经济方针,1928年至1930年间,经济水平是上升的。而1931年后,经济状况恶化,经济水平下降。
于是,193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交易,一律使用国民政府新铸造的银币,彻底废除从晚清流通至今的银两。然而,当时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美英放弃金本位制,立法限制白银出口,使并非产银国的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为此国民政府再次痛下决心,废除银本位制,于1935年开始发行法币。从此中国经济不再随世界市场银价的变动而波动,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恢复,至1936年达到了民国时期最高的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