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论衡
 

2015年4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大国企扩张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警惕大国企扩张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上接第一版)

政企不分

国企沦为国企人的国企

在国企高速扩张的同时,国企越来越脱离企业的本性,表现出向行政体制回归的趋向,“官本位”的势头不断加重,国企已经沦为国企人的国企。国企改制的目标是去行政化,实现政企分离,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国企领导不再有行政级别。然而,几年前,几家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却出人意料地升格成副部级单位,向市场发出国有企业再度行政化的信号。

在国企比重较高的东北三省,国企人有着巨大的优越感。当地人甚至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才算是有“正式工作”。在一些地方,普通百姓家的子女为了能够进入国企工作,根据企业效益和职位情况,通常要拿出5—20万元的费用打点相关人员。一直靠政府输血过日子的龙煤集团就是一个典型,国内一个百万吨的煤矿通常只要几十到几百人,但在龙煤却多达三四千人;矿上有的部门只有4、5个工人,却会有20多个领导。正是在国企岗位“有市场价格”的背景下,为给子女争取国企岗位“世袭”的机会,大庆油田才发生了职工群体性上访的事件。在机关事业单位进人需要“公考”的大背景下,国企就成了地方权贵势力安插亲朋的主要单位。

超高的福利和保障水平,推高了员工和社会对企业福利的预期。这非但不是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同工不同酬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大量劳务派遣人员的存在恰恰说明是国企体制内员工的工资水平过高,而不是劳务派遣工的工资过低。无论是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是从追求社会公平的角度,都应当是把体制内员工的工资降下来,而不是把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涨上去。“我们绝不会像外企一样直接裁员,而是对离岗人员妥善安置。”这是某大型央企新闻发言人在回应大裁员传闻时的回答。表面看来,这家企业是一个比外企更对员工负责的企业。但这句话也恰恰表明国企员工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国企在理论上是全国人民的,那么国企员工高于市场水平的待遇,有经过股东的同意和认可吗?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从某个层面上讲,正在从管理层谋利扩大为全员谋利,国企已经成为国企人的国企。

“相信政府会救”

导致国企破产风险被忽视

国企非理性扩张透支了政府财力和信用,需要有大的破产案例让社会恢复对国企本性的认识。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国企,政府更愿意把项目交给国企,员工更愿意到国企工作,这背后有着一个错误的认知和逻辑,那就是国企的背后是政府,政府不会让国企破产。整个社会似乎都淡忘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国企破产潮。最高法院的调研报告显示,2003年到2012年全国审结的40483起破产案中,国有企业占55.75%,集体企业占25.67%。事实上,在10多年前,国有企业一直是破产案的主角,这一情况只是在近年民企“跑路潮”出现后,才发生变化。

业绩靠补贴、度日靠补贴,已经成为部分国企的“新常态”,缺乏转型能力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仅201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就获得超过323亿元政府补贴,其中61.64%流向854家地方国企和中央国有企业。被市场称为“补贴王”的中石油,更是在两年中获得了多达200亿元的政府补贴。除了一些国企的经营业绩一直是靠补贴支撑外,靠政府输血活命的企业也不是孤例。从2013年到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通过各种形式补贴龙煤集团30多个亿,而该集团仅拖欠员工工资一项最多时就高达8亿元。

随着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进程,国企的亏损面加大,有出现新一轮国企破产潮的风险。2015年初,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连发7则公告,分别宣告济南市7家老国有企业因严重资不抵债破产。山东小鸭集团冰柜有限公司、中国济南化纤总公司、济南周济莲花味精有限责任公司等曾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企业,宣告破产时的资产负债率都很惊人,最低的也为7.55倍,最高的达4000多倍。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到如此离谱的程度,一方面是因为有政府的过度保护,另一方面也与债权人误认为这些企业的债务有政府的背书有关。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在企业破产中债权人的权益几乎得不到任何赔偿。事实上,国有企业亏损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最新的调查显示,2014年辽宁国企的亏损面已经高达50%。

政府给国企吃偏食的问题,导致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国企不会破产的认识误区。因为相信有政府的背书,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更愿意把资金借给国企,进而让一些亏损性国企有机会把窟窿越捅越大。

巨无霸式企业决策失误

将影响经济安全

战略决策失误的风险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风险。合并重组式扩张导致决策风险更加集中,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就会更大。中国国有企业正在试图通过强强并购,重组变成行业的巨无霸,并把这一手段作为提升企业能力,增加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但事实上,中国企业家还缺乏管理世界级企业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在企业治理结构和经理人资源方面也与管理世界级企业的目标不相匹配。管理链条加长,内部交易成本加大,都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更可怕的是,原来由几家公司分别承担的决策风险,由此集中到一家公司身上,一旦决策失误,不但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损失,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布局。

成为巨无霸企业并不意味着进入了避风港和安全岛,世界500强企业因决策失误而破产的例子比比皆是。自2001年以来,已经有安然、世界电信、宝丽来、安达信、施乐、雷曼兄弟等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倒闭。2012年,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美国柯达公司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更是为那些追求规模至上的中国公司敲响了警钟。

大公司并不等于是优秀的公司,受管理能力的制约,中国500强公司和世界500强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而国有大公司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201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500强企业中共有43家亏损企业,其中42家为国有企业。A股亏损王的头衔几乎是一直由中国500强中的国有公司蝉联。管理能力不能满足经营大企业的需要,是导致公司越大亏损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两车”式的合并非但不是利好,而且很有可能让两家原来的好公司变成一家差公司。

越是大的企业,其破产给行业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就越大。如果在一个重要的领域中有两家以上的中国公司,决策风险就会被分散,即使其中一家因经营不善退出市场,至少还会有另一家中国公司继续在这个领域中保留中国力量。如果在这个领域中只有一家中国公司,那么,一旦其出现了战略性的失误,中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力量就会荡然无存。这才是更大的风险。也许有人会举出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的例子,但事实上,波音和麦道是处于一个双寡头垄断领域,其唯一的竞争对手———空客公司,在实力上也远远落后。因此,波音和麦道的合并与“两车”的合并不具有可比性。

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对风险的漠视。国有企业从本质上依然是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都会破产倒闭,国有企业也不会例外。这样一个简单的经济常识和法律常识,或许只有等到大的国企破产案出现,才会再一次被社会所认知。这个案例出现得越早,被忽视的风险就暴露得越早,国有企业就会越早回归企业本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