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人文生活
 

2015年4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中的“一带一路”,打开不一样的历史与文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书中的“一带一路”,打开不一样的历史与文化

王利博制图

世界读书日,我们可以在哪些

“一带一路”的书籍中找到与企业远景相契合的商业、人文信息?

宗教与贸易的互动

过去10年,有“走出去”经验的企业家经常探讨“文化差异”,他们切身体会到,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而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则时常来自于“宗教因素”。

2015年2月,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讲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邹磊撰写的中国首部

“一带一路”学术专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出版发行。

作者在对义乌和宁夏考察后,分别列举了宗教与贸易互动的两个方面。他告诉企业家:无论是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还是“一带一路”上,宗教、贸易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存在着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其背后的主导性逻辑都是石油、美元与中国制造及其衍生形式现实或潜在的循环交换。在此过程中,宗教因素固然是重要的媒介。

是的,宗教以及外交知识的掌握,是企业家走出去的文化基础和底蕴,那看似久远的历史,其实与今天的现实有着血缘的关系。

读书,至少可以帮助企业家从系统地梳理历史、现实、未来中,找到自己企业和行业的定位。

从东亚到欧洲

4月,福建省快速提出支持泉州市建设“海丝”先行区时,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就表示了“抓紧产业合作时,更要注重人文交流。”因为历史中,在欧亚之间长期活跃、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港口、城市、驿站的市井快乐,更多还包含了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的思想交织,也使得中国的张骞、郑和在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找到了贸易之路和文化之路。

这也是荣新江2001年就撰写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的目的:关于胡人迁徙与聚落、胡人与中古政治、“三夷教”的流行、汉唐中西关系,是“走出去梦想”苏醒的企业家应该读明白的历史。

2015年4月,《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福建正在落实推进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3个“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都是专家们撰写相关书籍的现实动力和文化需要。

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有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也有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也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微博上强调的:“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如此的急迫性,很多学者认定,这两个圈子形成,会极大地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可以最终实现“辐射到非洲去”的理想。

张广达在为《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做序时写道:仅以西域而言,在亚洲腹地的沙漠或砂碛边缘的绿洲废墟,荒芜曾经青翠,粗犷有过柔媚,寂寥洋溢过生命,落寞孕育过壮丽。正是通过这一广袤的荒漠地区,中国和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了长期交流。

在作者的文字梳理中,企业家们不仅读到历史中的美好画卷,也从“镜头”中看到了自己角色所担当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为作者告诉他们:我国的漫长历史从来没有脱离过与另外的民族、另外的思想、另外的信仰、另外的风俗的交光互影,

2015年,企业家有理由激情澎湃。

谁不希望在这“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四分之一”的“经济大走廊”上潇洒走一回?

何况,中国已经拿出了真金白银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并顺利启动;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亚投行热”。

但是,专家们提醒:“认识‘他者’和异域,借助于与‘他者’的来往和与异域的交流,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对于这种与‘他者’的对话,过去人们更多地认识到的是如何丰富我国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内容,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另外的思维方式的注意。”

传达文明对话的善意

眼观“一带一路”的作家很多。其中一本《东方风暴: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挑动欧亚大陆》就被视为“蒙古史”。这也是《东方风暴》作为BBC最受欢迎的纪录片,播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4月14日,中俄蒙铁路运输合作三方磋商会议在蒙古乌兰巴托举行。有东北企业家在微博上写到,从本书中读到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使命,经营中,要与各国人民演绎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故事。

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任国际考察队副队长和队长的刘迎胜,或许真的在新书《丝绸之路》中给出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交启示。

专业作家希望企业家明白:可“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系统了解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中国在当代提出重建丝绸之路,根本目的在于传达文明对话的善意。善良的使命,可以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比尔·波特2013年10月著述《丝绸之路》的初衷:“对话和交流始终持续,才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这位痴迷中国文化,毕生致力于探寻和研究中华文明的美国汉学家在《丝绸之路》一书以自己的视角介绍了从中国西安,经天水、敦煌到中国境外达塔什库尔干、吉尔吉特、伊斯兰堡的全旅程。他结论的价值在于“中国大西北和中亚地区,是那样的广袤,部落国家、城邦国家和区域性的帝国,力量尚不足以把旧文明消灭得干干净净,这就使得文明遗迹留存到近代、现代成为了可能。”

如同《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游牧民的世界史》、《丝绸之路》,都是4月读书日给中国企业家的礼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